美好生活追求的历史演进及内在逻辑


  〔摘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思考,是同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一次为美好生活奠定了正确的社会制度。俄国的十月革命树立起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性丰碑。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好生活的制度建构,即社会主义的制度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产物和最伟大的成就,同时也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奠定了与之相契合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9)01-0066-11
  一
  美好生活是人類社会自古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追求是贯穿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动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景,它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行,不断发挥着引领人类社会的功能。
  从人类社会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的最早形成来看,美好生活就是其核心内容。人类最早的思想体系对美好生活的阐释,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美好生活是同一定的社会秩序或社会的制度安排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对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这如同是人类生存中对火的发现和使用,照亮了探索的征程。此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思考,都同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建构联系在一起。
  轴心时代最早产生出关于人类社会的系统思想体系,可以说就是围绕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展开的。中国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思想体系,国外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创立的思想体系,最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同他的社会秩序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孔子的社会秩序以“礼”为支柱,以“仁”为追求目标。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方法。“礼”的核心是等级秩序,最根本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即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国家就治理好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克己”就是要管理好自己,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礼”的秩序就维持好了,社会就和谐美好了。所以孔子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是同特定的社会秩序相关联的。孔子最推崇的社会秩序是周朝,所以他说:“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论语·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泰伯》)他希望用东周的社会秩序来治理和安顿天下,实现其社会理想。
  古希腊有师承关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社会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释。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对于生活的作用,因此要由有知识的人来管理国家,才能建构美好的社会。这一思想对柏拉图产生了很大影响。柏拉图进一步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他在《理想国》中明确指出:“国家与个人,不经哲学家治理绝无希望可言。”〔1〕柏拉图把社会秩序的维护归结为每个人信守好自己天生的等级和本分。认为神创造了三种人,即金质的、银质的和铜铁的人,他们分别适合做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他认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面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职务”,“注意自己的事而不要干涉别人的事”,〔2〕整个国家就能够实现正义,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度。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3〕
  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社会的重大贡献,是把美好生活同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他从“人类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4〕出发,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研究城邦生活——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城邦即国家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美满幸福”和“优良的生活”,因此,要寻求一种良好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是社会制度研究的鼻祖,也从此开启了理想社会制度建构与探索的历史征程。
  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逃避现实,即使是想超越世俗的生活,即使是想与世隔绝,实际上都潜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宗教领域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世界上有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宗教,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存在一个彼岸世界的美好生活,无论把它叫做“上帝之城”,还是叫“极乐世界”“天堂”等等,都是宗教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描绘,这对于增加宗教的吸引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一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认识也不断深入,其追求也在不断攀升。随着人类进入近代社会,其知识积累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无论是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对自身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系统。马克思曾经作了一个精彩的评论:“差不多和哥白尼的伟大发现(真正的太阳系)同时,国家的引力定律也被发现了:国家的重心是在它本身中找到的。欧洲各国政府企图在确立国家间均势方面运用这个结论,当然带有实践的最初的肤浅特点,不过先是马基雅弗利、康帕内拉,后是霍布斯、斯宾诺莎、许霍·格劳秀斯,直至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则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从理性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神学出发来阐明国家的自然规律。”〔5〕
  从理性和经验出发来阐明国家的自然规律在近代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来说,第一个里程碑是以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莫尔以设想的乌托邦岛为依托阐述了他的社会理想。莫尔最重大的贡献,在于他设计了美好生活的社会制度,并将其置于公有制的基础上。乌托邦是一个财产公有、没有剥削、没有贫困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参加劳动、共同享有生产成果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实行按需分配、劳动者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理想社会。
  如果说,轴心时代已经开始意识到美好生活与社会制度不可分离,那么,莫尔的乌托邦就意味着已经认识到:社会制度是决定人类生活状态的关键因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美好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而且他把握了社会制度中最根本性的内容,如生产资料所有者问题、分配制度问题、民主参与的问题等。

推荐访问:演进 美好生活 内在 逻辑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