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国内改革比较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503/fwep20150302-1-l.jpg
  摘 要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根本变迁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与之相伴、并且初露端倪的“中美权力转移”趋势。笔者认为,中美两国二十余年来综合国力差距迅速缩小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内改革效率的不同,而后者又植根于后冷战时代两国国内主流政治思潮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之中。因此,本文力图对上述两个变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集中剖析导致中美两国国内改革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并以此作为分析未来中美战略态势和国际格局演变新视角。
  关键词 改革 新自由主义 政治—文化分裂 共识 社会结构
  改革,是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笔者查阅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发现除十二大报告集中于“拨乱反正”外,“改革”一直是关键词:从十三大到十八大,在这些平均长约2.8万字的报告中,“改革”出现的次数依次达到175次、123次、93次、89次、102次及86次,频率之高足见其重要性。参见《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 (访问日期:2015年1月2日)同时,它也是美国立国200余年来最为经久的思想和政策传统之一。
  关于美国的改革传统及历程,参见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New York: Vintage, 1960;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卷),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正是由于秉持改革精神和改革意志,中美两国才得以先后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功,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与中美的成功相比较,最近且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反例为苏联。可以说,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命运植根于其国内改革的失败中,因为它“在20世纪前半叶非凡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但趋于僵化的体制,最终无法适应20世纪后半叶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参见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13页。当前,随着中美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大国,二者之间的竞争开始愈发集中于发展模式和国内治理的有效性上,因为对于大国尤其是中美这样的超大型国家而言,内部治理良好是推行任何对外战略的根基,而前者的最终决定因素则是国家的改革能力。
  这一点在当前中美各自都面临复杂国内问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明确。参见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正如美国战略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指出的,“我们的国际实力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我们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洪漫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中国学者阎学通也认为,“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内政不仅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也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的根本。”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因此,深入比较中美两国的国内改革,有助于我们洞察未来两国关系乃至全球战略格局演变的趋势。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这一比较的重要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中国的加速崛起和美国权势相对衰落,“中国道路”和“美国模式”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这就使中美之间出现了不断加深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互疑”,
  对于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分析,参见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2001, chap 10; Graham Allison, “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 Financial Times, August 22, 2012。有关中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战略互疑,参见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 “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 John L.Thortnton China Center Monograph Series, No.4, March 2012, pp.7-39。对“中国道路”与“美国模式”在当前的竞争性关系分析,可参见时殷弘:《全球性挑战与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9页。进而令双边关系陷入困境。
  王志军、夏炎:《基于信任理论范式的中美战略互信问题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3期,第42-56页。第二,与上述图景相伴的另一面是,中国目前依然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尚未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因此处于“将起未起”的态势;而美国虽然陷入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矛盾尖锐的困境,但由于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依然稳固,处于“将落未落”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日益明显的“内向化”特征,即双方均以国内改革为优先方向,因为两国都认识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政治经济中,改革的前景将最终决定它们的相对地位和战略态势。最后,放眼全球,由于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来自国内问题的困扰,因此今天的国际政治正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或“G0”时代),
  金灿荣、马鑫:《未来十年世界六大忧思》,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5页。亦即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够为其社会提供健康和具备真正持续活力的生活方式或发展模式,并成为其他社会仿效的榜样。

推荐访问:中美 冷战 改革 时代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