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途径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理解课程知识为重点,以强化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能力为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途径;注意事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修养》)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学会做人做事的光荣任务。学习这门课,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传播、应用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修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修养》的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主体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整合的科学性,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修养》整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修养》整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信息网络化形势下,教师只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对喜欢求新求异的“90后”大学生来说,难免有些单调、枯燥、不合时宜。使用信息技术营造集音、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可使教学内容、手段、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主体性教育观的策略和方法在《修养》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演变为情趣交汇、由情诱思的过程。书本知识转变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教和学的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由单纯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展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特点,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实现实际与理论、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沟通和转化的教学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思维的方式,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有趣,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修养》整合的途径
  1.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为前提
  信息技术固然能化枯燥为乐趣,但教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不能过多运用。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的表达形式不同,没有哪一种方式可以适合任何目标、内容及对象。有时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却非要使用信息技术,难免会使学生因滥用而“掉胃口”,出现精力分散的现象。另一方面,当缺乏明显内在联系的过量信息呈现在课堂上时,学生往往难以抓住要点,导致多种感官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教学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此,整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为前提,适当选用信息技术,使之能够扬长避短并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2.以促进学生理解和体验课程知识为重点
  《修养》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概念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从知到行的逐步转化过程。教师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品行,必须经过学生理解和体验,才能达到目的。理解和体验是伴随着认知的两种形式,是学生在课堂特定教学情境下通过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对知识产生的内心感受,能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认同,并内化为个人品质、外化为自觉行动。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所需要的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把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启迪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知、移情、顿悟、质疑和创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能并形成自己思维的方式。教师只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结论和过程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理解和体验课程知识为重点,为他们从知到行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让信息技术用得恰到好处,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以强化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为核心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理智、情感与人格的互动,人只能由人来培养。教育的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无论多么发达也不能代替教师、不能代替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管埋头操作电脑,利用课件演示并串讲教学内容,就失去了师生情感交流这个精髓,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表现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上,而且体现在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基本功上。教师通过师生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利用精讲、板书控制课堂教学节奏,使学生思路清晰,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辩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教学互动性。课堂教学只有以强化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为核心,杜绝以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教学、由“满堂灌”变成“电脑灌”现象的出现,学科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能力为关键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学生利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修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觉悟和能力,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及个人思想实际的能力,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为达此目的,教师在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时,可针对当代大学生因社会阅历有限、辨别力不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某些热点问题不能给予理性的解释,往往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以致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的状况,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及时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纳入教学。利用《焦点访谈》《经济与法》等电视节目提供的实际素材,引导他们认真分析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分清是非,看到社会发展的前景,提高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渐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法律基础的内容时,教师可选择最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教育学生以此为戒,提高法律意识,从而实现课程的教育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修养》整合应注意的事项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与《修养》整合,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是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工具,教学设计才是创造有效教学的基础。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使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优势再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合理运用。离开教师这个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无法发挥其作用和优势的。如果教师不能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有认真备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才是教好《修养》的关键。二是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应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口头讲解和板书等手段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由于信息技术使用过程存在着师生交流弱化的缺点,倘若过多使用,势必导致师生之间心灵沟通减少,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只有清醒认识信息技术的这个缺陷,重视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话关系和合作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三是信息技术使用要适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根本目的。使用信息技术要从《修养》的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应认真分析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学习重点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不要从头到尾演示,演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可,在形式上要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责编:魏文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法律基础 探讨 整合 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