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都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启发性,主要表现在如何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看待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上,这归根结底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网络;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12-02
  [作者简介]杜宜敏(1993—),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是后现代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产物,其主要体现之一是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基于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可以得到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网络道德教育简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但是,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确切地说,是缺乏足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引发出许多道德问题。所以,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比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哪些特殊性呢?网络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网络社会明显不同于真实的现实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超越时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征,形成一个“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种几乎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隐匿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此,也就使得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2)自律性。在网络社会中,行为主体之间不具有现实社会中的交往特征,人作为一种“符号”在活动,并可匿名进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自律性。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信息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而信息传播却具有超地域性特征,在各种信息、观念、意识形态交流的网络平台中,青少年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击,而且互联网信息的无选择性更使得思想免疫力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处于大量灰色信息之下。在虚拟的、不加调控的网络社会中,有些青少年心理脆弱、贪图享乐、避苦求乐。但是,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采取硬性禁止的管理方法已不合时宜。
  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崇尚的是差异性、偶然性和多元性,所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观也是多样化的。总体说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他们对现代性下许多看起来似乎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持质疑态度,认为道德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并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1]P29。
  基于此,在给予青少年观念、意识及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后,需教育青少年不要在垃圾信息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侧重寻求有用信息,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分析。当面临冲突时,要让他们学会自我鉴别、自我判断及自我反思,并做出正确选择,远离网络陷阱,逐步让青少年养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在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在隐匿、自由的网络社会中,明辨价值取向,不为一己之小利而失大义,避免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网络游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充满了新奇、刺激。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同时,网络形成的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使人们获得虚假的成就感。这种虚拟的成就感使得一些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挫折,进而逃避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以上都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情感疏远、情感冷漠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对道德多元化有偏爱,他们认为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他们反对一成不变的做法,反对单一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基于日常的人类情感和动机,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这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是他异性和尊重他人,主张‘关怀伦理学’,即如何接受关心,付出关怀”[1]P29。也就是说,后现代道德教育反对说教,注重彼此的沟通对话,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注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价值观。
  由此得到的借鉴是,在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方式上要注重参与性,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上的平等的双向互动。这样,一方面,增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建设,“行不言之教”,另一方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同时,教育的方式还需要注重时效性,寓教于乐。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它的表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些优势,则可使网络道德教育既生动活泼又易让青少年接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三)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网络虚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在思想上放松了道德责任,容易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进入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又几乎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状态,网上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真假难分、是非难断。有些青少年往往经不住网络信息的诱惑,或出于新鲜、刺激,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无聊,或出于发泄,冲动性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流言蜚语,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和损害他人利益,做出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和家长喜欢强制管教,态度粗暴,没有把青少年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育,所以效果并不好,有的还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反对教育等级观念,提出平等原则,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主张大众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化,强调的是道德宽容性,强调的是权威道德向人文道德的转化。”[1]30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不应以优势方出现,不应以道德专家的角色出现,而应更多地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意见,尊重、理解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道德,在讨论、对话中构建真诚的师生关系。其中,须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道德主体性是指个人的道德需要、能力、义务和权利。如前所述,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环境,但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我们仍然是与网络背后的一个个有思维、活生生的人交往,我们不应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应考虑到其他网络参与者的存在。我们有共同的需要,应共同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这才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青少年有了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就会有“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在虚拟的、无人监管的网络社会里,人难免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些小恶念。“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可使青少年去恶存善,防微杜渐,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共建一个道德的、文明的网络社会。
  总之,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如何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看待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这归根结底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29-31.
  [2]占江.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15-17.
  [3]张玲,杜朝举.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6-78.
  [4]冯永刚.网络文化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冲突与调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5.
  [5]鲁芳.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难题及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8):96-99.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后现代 青少年网络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