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 要]宗教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应当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正确引导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宗教观;引导: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51-03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1 宗教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据统计,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有48亿人信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目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在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大约有超过1.2亿宗教信仰者,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数字表明:全球范围内信教者为多数,不信教者是少数;我国教徒虽然在总人口中比例不算大,但绝对人数不少;除7000多万共产党员和7500多万共青团员,按组织章程规定应当没有宗教信仰外,其他10亿多人不能认为都是无神论者,在他们中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情绪。青年人脖子上挂个十字架等宗教信物,商家店铺供奉财神菩萨,老百姓逢年过节去寺院烧香拜佛,事实上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的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2 宗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现实生活过程,是宗教存在和演变的真正根源。因此,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应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客观分析“宗教升温”现象:一是中国历来有“太平盛世寺庙多”之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促使了我国宗教活动的发展。二是根据人的需要理论,除了物质方面的,“归宿感”和“爱”则是最普遍的、增长性的、不易满足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宗教往往能够填补这方面的需求。三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对民众的生活产生震荡,为宗教的扩展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诸如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人的生存压力增大,个人命运难以把握,都会产生到宗教中寻求庇护的诉求。再如金钱和财富观念的强化,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缺乏保障,都会对宗教信仰提供需求。正像马克思所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能抚慰生活坎坷者的心灵,并且使他们从中得到寄托。还有。一部分成功人士企图从宗教中得到终极关怀,包括企业家、艺术家、高级知识分子等各类“白领”阶层,重视精神生活的质量,因而会被宗教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所吸引。
  
  3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毛泽东曾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么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宗教,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宗教政策,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这是宗教产生发展的规律,也是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内在机制。从政治因素上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差异,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而信仰上的差异同政治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是次要的。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能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从经济因素上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根本利益所在。信教群众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办一些社会事业,直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从文化因素上看,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括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对宗教的认识及其态度,中国共产党既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据,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信教群众是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宗教信仰自由”明确写进宪法;改革开放初期,肯定“宗教界也有很大的进步”,提出“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把中国共产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明确为“血肉联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届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作用是十分明确的。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1 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当今世界,宗教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稳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由于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比较多,许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领域,部分地方乱建、滥建庙宇现象,助长了部分群众借庙敛财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有的地方政教不分、关系不顺、非宗教机构管理宗教活动场所;有的地方因不尊重信教群众、不尊重民风民俗,伤了信教群众的感情;一些地方的干部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宗教知识,对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规不够了解,以至造成宗教政策落实得不够彻底,甚至侵犯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基层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宗教问题的现象还存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保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充分调

推荐访问:积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导 宗教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