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切入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发散思维是关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发散思维呢?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要找到这个切入点,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疑――发散思维的启导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说明了在疑中探索,在疑问中前进,“疑”让人思绪飞扬,让思想碰撞出火花,让思维发散,才能结出硕果。怎样生疑呢?我想应经过两个步骤。(1)诱疑。诱疑是培养学生思维从被动向主动发散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在一篇课文中,一些词句总有具体、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时课文中讲得不很明确,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不是很明确的词句诱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产生疑问。例如在《化石吟》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老师可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明确的地方。有的同学说没有。有的同学说“皱纹”不知何意?有同学说是化石上的波纹,有同学说是化石进化过程中留下的进化遗迹,有同学说是遗传信息,“皱纹”究竟是什么呢?老师不要过早地做定论,让学生把自已的想法讲出来。(2)思疑。思疑是从无疑到有疑,是从被动思维到自觉主动思维,让学生从人物、环境、主题、情景中思,在这些地方总能找到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桃花源记》中“为具言所闻”,“具言”指什么?因为疑,会探求,会引起深层次思考,因为“思”会引起思维的发散。
  二、对语文学习的亲近感――发散思维的入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找到“入口”,亲近感非常重要,只有亲近才会爱,才会钻,才能抓住发散思维的入口。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亲近感呢?(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有助手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2)给自我表现的机会。中学生身心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决定了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充满了表现欲望,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契机,也就给了他思维施展的机会。(3)注重外部的表扬、激励。发散思维是培养出来的,是鼓励出来的,有赖于外部良好的氛围,尤其是积极因素的刺激。家庭、学校及教师对新颖的思维方式赞赏、鼓励。能激起学生思维空间上的“张扬”和思考方式上的大胆。
  三、模仿――发散思维的起点
  模仿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心理的一种需求。朱熹说过:古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发散思维之所以从模仿开始,通过模仿可演化成继承、发展、创新。从模仿到思维的发散它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仿造,它是思维发散的一种低级阶段,它主要是知识及作品在头脑中的再现,它是对现阶段学习的一种初步应用和掌握,如在学习《春》之后,可让同学自己观察春的景象。延伸到观察夏季、秋季、冬季等景象,进而书写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蓬勃之气。第二阶段――再造,它是发散思维推陈出新的一种高级形式。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之后,我们可确定一个题目,如《望星空》,主题是像星星-二样在夜晚能为别人指引道路并给人以希望,然后让学生写,此时学生的写作一定拓宽了知识的领域,呈现新的知识内涵。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散思维的舞台
  语文教学是艺术,创设情境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中的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对文学作品中生活画卷的再现,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它比课堂上单调的驱使,枯燥的说教效果更为显著。如我们在学习《热爱生命》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与淘金人在荒野中相隔数米,狼就在他的身后,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畅谈。然后再问你放学后遇到暴雨,山体滑坡你会怎么做?这样课堂效果倍增。
  五、想象――思维发散的翅膀
  学习语文需要想象。想象给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思维在层次和空间都产生飞跃。如果没有想象,语文学习是枯燥、呆板的。例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我们可在课前想象,让学生设想一下两个骗子来行骗之前他们已展开设计,计划如何展开骗局,最后如何逃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想象接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书本的羁绊,在想象的空间中翱翔。当我们把想象引入课堂。就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总之,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时抓住契机,寻找学生思维发散的突破口,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推荐访问:切入点 发散 语文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培养发散思维语文教学 发散思维语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