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激情于景教学之我见|语文之我见

  摘要: 本文试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激情于景的运用作探析,旨在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良好的民主平等而有人文和谐的情趣氛围,来以情导学,以情促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激情于景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能够对文本的内容起到一种拓展延伸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语文 激情于景 教学
  
  前言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和谐之美的精神活动,学生在这样一个家园里可以尽情地享受着万物与我同在之喜,体味着春夏秋冬之迹,思考着自己的青春之感,感受着文本中睿智的人文思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许多的困惑,让学生“乐学语文,学而有所感”便是其中的一大困惑,激情于景的教学方法运用则可为当前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一定的作用。
  
  1.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理解感悟其中的精髓,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导入式问题”,就是通过一个或几个问题暗示课文“情景”,把学生引领入境,让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另一种是“提纲式问题”,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提出一组精要的问题,形成一篇文章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这是变“教学”为“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对这些问题作出探究思考时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经过老师的讲解逐步地转化为对文本的理性认识。
  如在课堂教学导入《端午的鸭蛋》,笔者先问同学们:“谁知道我们这儿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立即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随即展示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并进一步提出“汪先生为什么要写端午的鸭蛋?”这样,就引着学生对课文《端午的鸭蛋》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随着文本的内容去深思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又隐藏于教材文本之中,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感知,理解顿悟,定会有所收获,而问题的解答,也让学生体味了语文知识的丰富博大。
  
  2.激情演说于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深入此景此情,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下,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而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演员”。导演和演员都离不开演说。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把学生引进课文情景。这种课文情景的引入,势必激起学生踊跃发言的兴趣,他们可根据文本内容,作适当的点化创新,定会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深切之感。这种演说需要师生之间有一种相互默契的配合,教师应该对文本的内容及需演讲的地方作一个简要的提示介绍,让学生有一定的演讲范围,特别对演讲的一些环境背景应有充分的烘托,这样的激情演讲更具有真实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
  笔者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之际,有些人散布抗日战争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其实,他们是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掩盖罪行、开脱责任。鲁迅先生针对这些反动言论,发表了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可以,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并运用于朗读之中,达到化陌生为熟悉,拓展语言文本学习的内涵。
  
  相关事物可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移情于景,爱屋及乌。有些在内容上距离学生生活太过遥远和陌生的课文,很可能也会生出魅力来。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时,我先让同学们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介绍“神五”“神六”的事情。这样,学生们自然就会将兴趣投注到这篇同样写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当中去了。
  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上,我们可通过朗读这一形式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操。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是直接进入课文情景的方式;朗读,也是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必要途径。我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就千方百计地找到一些名家杰作,有些课文我还找到不同的朗读作品放给学生品味,有奇效!像《春》、《济南的冬天》这样的散文,如果在讲课之前先播放水平很高的朗诵录音,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而《马说》、《送东阳马生序》、《石壕吏》、《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文言文,朗诵录音的效果也非同小可。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喻解题,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融入学习情境之中。
  
  学生都爱听故事,初中生也不例外。有些知识点,可以借助故事切入教学,尤其是在学生看来很枯燥的议论文,如果借故事,学生就可以不由自主地走进情景,从而积极地研究、学习。这种引喻解题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此种情景下,学习的探索激情也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笔者在讲《心声》一文时,讲了这么一段故事:一个小姑娘,她非常喜欢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万卡》。课堂上她非常想满怀感情地读这篇课文,可老师却以她“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在公开课上这个小女孩还是抑制不住地举起了手……你想不想听听这个小女孩的心声?结果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涨,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
  
  5.利用图片等实物作简单演示,创设一定的直观情景,让语言知识变得形象而直观。
  
  “演示”并非是理科教师的专利,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演示法也就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其一是图片展示,结合课文,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挂图,用于直观教学,使学生制作图画,作为学习课文的辅助资料和工具。如记叙文的线索、场景,说明文的方位空间,议论文的结构等,都可以制作成图片用于教学。其二是操作演示。课堂上,针对课文的有关内容,教师进行操作性模拟、模仿,使学生遨游于课文的情景之中而心领神会。当然,这演示法的运用还须有度,如果过多过滥而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那就得不偿失,甚至于有害无益了。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潮流的今天,我的这点担心不一定就是杞人忧天。
  总之,合理地运用情景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的自信和乐趣。事实证明,语文课堂活起来,大大减少了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负担,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推荐访问:景教 我见 语文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