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必要的导入环节,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以《背影》为例,着重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导入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方法,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行为。好的导入就如写文章,要力求起笔俊俏,使人一见钟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言:“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课堂导入非常重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导入呢?下面笔者就以朱自清的《背影》教学导入设计为例谈一谈。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就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的导入方法。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投入学习,这种方式简洁,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正题。但为了避免平淡,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于漪老师所言,“可以紧紧结合课文,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放在课文的最前面,或一个精选的词语放在文章开头。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课文,还让学生的脑筋充分地动了起来。”
  【例1】(丁卫军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预学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屏显: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这个导入看似平淡无奇, 直接是俗套的疏通字词开场,但它蕴含着作者的匠心,给人在沉闷的同时有一种惊喜感。让学生以缓慢的速度读,并在自读基础上说说朗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水到渠成。并且为后面老师引出课文写作缘由,使学生与作者再次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做好了铺垫。
  二、温故知新,关联导入
  此法也可称知识性导入法,经验型导入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恢复已有的直觉,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使曾经学过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并进而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通过旧知识,推断构建新知识。
  【例2】(曹刚老师设计)
  师:看屏幕(幻灯1,一个老人的背影),背影,他的作者是
  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齐说)
  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生:恩,他原名朱自华,扬州人,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
  生:还有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师:很好。那么,他有些什么集子呢?
  生:他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生:还有他游历欧洲的《欧游杂记》。
  曹刚老师的这节导入,在一个自由评说的氛围中,学生共同回顾旧知识,串联起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唤起了学生学习欲望,为引导学生延伸到新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其实,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有的题材相同,有的结构相仿,有的主题相同或相近,有的作者相同等。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故事先行,激趣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故事感兴趣,我们不妨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导入,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例3】(程翔老师设计)
  提到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提到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1948年朱自清先生去世后,大街上的中学生拿着报纸惊呼:“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朱自清”这3个字已经永远和《背影》联系在一起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此设计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既点出了朱自清与《背影》之间的联系之紧密,增强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又给课堂带来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导入方法。
  【例4】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篇流传甚广的《儿子眼中的父亲》(点击课件)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浅谈 导入 语文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