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资源成为活教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些足以说明充分利用身边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陈鹤琴先生的“活教材”理论,深入贯彻《纲要》精神,让幼儿在“活教材”中受益?我谈谈自己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深刻领悟“活教材”的内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幼儿园虽然没有像中小学那样从形式上要求,但《纲要》总则部分也指出了“幼儿园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已有系统课程基础上,可根据各园实际情况选择性加入一些“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活教材”就是幼儿园所在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方面的资源,它包括乡土地理、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也就是说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师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把活教材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编织在幼儿生活、学习的网上,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另一方面,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活教材,对于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它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同时也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网络,借助幼教中心教研组,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指导的形式,让更多教师通过学习深刻领悟“活教材”的内涵。
  二、掌握系统筛选本土教育资源的方法,让“活教材”有价值
  大自然是一部丰富的百科全书,如何筛选身边的教育资源,让一部分有重要意义的、师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成为有价值的园本教材,尤为重要。
  有专家曾经说过筛选课程资源理论上要经过三个筛子:①有利于实现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②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③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以此为据,我们做了一系列筛选。灵璧地处淮北平原,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县三绝甲天下”的美誉。灵璧奇石几乎家家收藏,奇石节妇儒皆知,参与度高;钟馗画一条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虞姬、钟馗的传说人人耳熟能详。精选这些本土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让师生在“活教材”中体验、学习、提高。
  三、深入指导,让“活教材”走进幼儿园
  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不是编写统一教材,而要更多地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作为教研部门,我们要深入指导,让“活教材”进入幼儿园。
  (一)明确利用“活教材”的目的
  把“活教材”引入幼儿园的目的是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宜性,更好地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只有明确了引入“活教材”的目的,才能有意识地去生成,也只有掌握了利用本土资源的方法,才能科学地去组织。如:科学课《身边的变化》、《我和洞洞做朋友》,就是灵璧县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的生成课,两节课提供了利用活教材的范式,也传达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全县幼儿教师进行现场观摩,效果很好。
  (二)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虽然说在一个县辖区域内,但各园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状况、师资水平等有很大区别,不能搞一刀切。各园必须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将“活教材”引进幼儿园。
  灵璧县幼儿园地处县城,地理条件优越,文化资源丰厚,“虞姬、奇石、钟馗画”三个主题让该园去做更为有利。县幼儿园设计三个主题活动方案,并把“奇石”主题活动向全县幼儿教师开放,《神奇的灵璧石》、《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给灵璧石做广告》等公开课,给全县幼儿园如何引入“活教材”,丰富幼儿园课程,起了示范作用。为了使这三个主题内容及设计更完善,我们举行了“全县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教学设计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让全县教师共同参与,既锻炼了教师的设计能力,同时对县幼儿园三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作了有效补充。本次活动创造性地设计了不少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案例,如《好玩的铁虾》、《趣味萝卜》、《快乐豆》、《小白龙探母》等。
  灵城镇灵西中心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座落在灵璧县汴河之滨,我们把“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操作材料”这一主题交给他们去做。通过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开展全县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灵西中心幼儿园的教师摸索出开发利用农村资源的新路子。《美丽的新汴河》、《好玩的稻草》走进幼儿的课堂,玉米粒成了幼儿的操作用具,各种豆子成了数学课的操作材料,随手拈来的草绳、草团成了孩子们晨练的玩具,就连平时被人们作为废弃物品的玉米须也成了幼儿手中的宝贝。孩子们穿上师生编制的草鞋、披上草蓑衣、戴上草帽进行时装表演,那种陶醉与快乐让人久久难忘。
  灵璧县的民间游戏非常多,这些游戏大多是物质匮乏时期玩的,今天物质丰富了,教师和家长也渐渐淡忘了。但这些游戏对于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不亚于昂贵的电动、毛绒等玩具,因此我们想引导各园把这些游戏活动开展起来。我们把这个课题交给农村乡镇中心园——冯庙中心园去做,该园教师通过收集、整理、编写民间游戏案例,各班活动渐渐引入民间游戏。县教育局组织幼教中心组成员走进冯庙镇中心幼儿园现场听课、评课,肯定了成绩,也发现了“瓶颈”——如何赋予老游戏新的活力,让幼儿更喜欢?为此,我们举行了“全县幼儿园民间游戏设计大赛”,并将优秀的游戏设计与冯庙镇中心园教师的设计融为一体,集成《幼儿民间游戏汇编》,每园一本,供教师参考。这本册子成了幼儿每日游戏活动重要的补充,方便了教师,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不断反思与总结
  开发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学习内容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教师使用“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形成园本教材的过程,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我们鼓励教师多写有关园本课程方面的教学反思,并准备将之汇编成《教学反思集》,实现资源共享。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生成,反思中调整,调整中完善,让“活教材”更贴近幼儿生活。
  四、科学设计,让“活教材”儿童化
  陈鹤琴先生说“编写课程要具有儿童化”。筛选好教育资源以后,首先要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让这些内容更具儿童化,避免用一些生硬、枯燥的、高深的材料。如霸王别姬的传说,钟馗的故事,要改编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其次是一系列主题活动设计要游戏化。以灵璧奇石为例,我们设计了社会课《参观奇石大市场》《给灵璧奇石做广告》等,语言课《说奇石》,科学课《算奇石》,音乐课《敲奇石》,美术课《画奇石》,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幼儿兴趣盎然。再次,创设与主题相结合的环境。创设符合主题的对话环境,发挥环境这个隐性课程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奇石主题要有奇石图片、实物、幼儿绘画作品,区角有磬石琴,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奇石文化”深入幼儿生活,驻扎在幼儿幼小的心田,让幼儿以家乡有奇石而感到骄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
  总之,让本土资源成为活教材,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结合本地资源分布和师资情况,找出适合本园实际的嫁接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园本课程。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灵巧的双手挖掘大自然的教育资源,科学地筛选教育资源,并巧妙地利用资源。应将“活教材”整理好,形成系列园本课程,与各学科有机整合,构建自己的园本特色,真正让“活教材”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推荐访问:本土 教材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