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主,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师应结合“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知行合一。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探讨,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综合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基础课”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设计,增强课程活力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教改新方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本课程设计立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必要的教师讲授,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改变以往“基础课”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主体的模式,确立以“知行合一”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构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互动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创新考试评价体系。
  1.1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教师集体研讨,教学设计本着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要,结合整个课程的框架、教学理论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教授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大胆挖掘,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需求、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将封闭式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针对教学中尚存在的“灌输”未必“入脑”、“理解”未必“接受”、“知书”未必“达理”、“知道”未必“做到”等问题,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学习为素质修养”为教学指南,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着力于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基本需求,实现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及实践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但要培养学生“做人”,还要培养学生“做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于那些与学生将来就业紧密相连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学生即将踏入的社会现实可进行扩展介绍。
  1.2突出“研讨性”教学,创新学生喜爱、亲身体验、参与热情高的独具特色的研讨课堂。
  不断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研讨形式,在“研讨性”教学中尽情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展现。从最初的社会热点研讨、发言,到采用学习小组辩论赛形式,到目前研讨课的形式,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热点案例调研、小组辩论赛、微电影等是深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在研讨课课前会精心准备,小组成员合作研讨,分工明确,各有角色,上课汇报热烈,大家共同分享及探讨观点,颇有收获,研讨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
  2.以师生互动互为教学主体,建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配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强调把教学活动视为“主体(教师)——主体(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进行讨论、演讲课、辩论等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活动课教学,课堂教学从教师独讲沉闷的局面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
  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知、情、意、行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注重搞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体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强化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的能力,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2.1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实施“读书、研讨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真理当然要传授、要灌输,这是本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因此讲授法是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时要实行“三贴近原则”。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及学生普遍关注的案例和各种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讲得让他们信服。同时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专题研讨法、对话式教学法等,采取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看视屏资料、开设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模式上,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实施“读书、研讨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一是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二是校内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三是社会实践,深化与运用性环节。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改革,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調动起来,努力使这门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变成大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

推荐访问:探析 教学改革 法律基础 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