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你以“情”激情了吗


  摘 要:美术课教学中,要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新的情感体验和既有的情感体验的结合,综合运用影响人情感体验的各种手段。
  关键词:情感;情境;教学设计;创造性思维
  美术是一种运用一定的线条、色彩等“有意味的形式”表现人内心情感的艺术。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往往运用一些特殊符号,表现自己的情感。泰普洛夫说,所谓情感或情绪是人在人际交往或采取行动时所产生的客体同自身之间关系的体验。凡是人类具有的情感,都能在学生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只不过与成人比,学生的情感表现更加具体,更加直观,更加大胆,更加容易突破理性限制。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独创的情境教育,提出以“情”为纽带,她把学生称为“情感的王子”,她提倡创设一种有情之境,就是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体验与顿悟,从而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以展现。
  正如同人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层次,学生艺术创作的情感表现也必须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发展过程,其艺术创作的情感表现大致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本能倾诉阶段、认知模仿阶段、情感升华阶段。如何激发孩子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老师智慧地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一、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验的产生可以来自教师直接的情绪感染。社会学习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模式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是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后果而学得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由此找到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发散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松弛、疲沓、厌学,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
  案例:《蔬果的联想》
  教师非常亲切地说:“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平时最喜欢吃什么蔬菜?”学生立即找到兴奋点,个个兴高采烈地交流着;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想知道老师喜欢吃什么蔬菜吗?”——看,(出示黄瓜)有红红的西红柿,(出示刀豆)这细细的、长长的蔬菜,你认识它吗?(出示小豌豆)这圆溜溜的小豆子你认识吗?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流淌着对蔬菜的喜爱之情,学生仿佛也对平时不怎么在意的蔬菜有了特殊情感。当老师将散乱的蔬菜在很短的时间内组成一个人物造型时学生那惊异的表情更流露出对蔬菜的珍爱之情,他们带着一种十分兴奋的情绪小心翼翼地端详着、摆弄着各自的蔬菜。几分钟后,在教师情感的影响下,激发了学生对无生命蔬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轻松、愉悦、快速地打开了情感体验的阀门。
  教师所要传递的情绪、情感不是他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体验,而是镌刻在教学内容中社会倡导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性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递”这些情感时,首先把握凝聚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质,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将教材内容融入教师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并使自己与教学内容产生同质的情感共鸣。
  二、新的情感体验和既有情感体验的结合
  学生新的情感体验不可能凭空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既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情感。因此美术教学设计应当将学生新的情感体验和既有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里教师就像一座桥梁,一座架设在学生既有情感体验和新的情感体验之间的桥梁。
  案例:《诗配画》
  欣赏傅抱石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件作品时,一开始,学生既有的情感体验对这件作品不能产生多大兴趣。可当用录像把傅抱石先生所处的环境渲染一下,同时配上雷声、雨声、风声夹在一起的录音,描述画家的创作过程,让学生边欣赏作品,边“设身处地”地进入情境,自觉体会风雨交加中牧童骑着牛,不怕危险,奋力向河对岸走去的无畏勇气;最后引导学生把画面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精神得以升华,从而领悟作品的内层意蕴。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生活体验,在既有的情感体验和新的情感体验自然结合中获得心理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意蕴。
  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学生的生命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任何一种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人生而有之的,要靠后天的熏陶和培养。用这种方式作画有很大价值,正是这种绘画活动为紧张情绪的排除和大量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途径。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本身既是成就的证据,也是将绘画活动时情感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其感情在于寻找一种物化的表现——通过线条、色彩,自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综合运用影响人情感体验的各种手段
  人类产生情感体验的途径是多样的,我們在美术教学中,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案例:《画感觉》
  在课的一开始设置游戏——放烟花(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有没有闻到点什么?有没有看到些什么?有没有听到点什么?再通过教师示范将学生看到、听到、闻到的画出来,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玻璃杂碎的声音,并找找对应的大师作品;播放泡泡声,并画画这有节奏的声音,演示作品,谈感觉、体验感觉、找到相对应的表现方式。(在现有实践体验中学生认知有了第一次飞跃:原来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感觉原来是可以画的呀!)然后通过课中操“哈气”的动作体会痒痒的、暖暖的、有热气等感觉,再出示许多画面,学生进行选择。最后让学生吃跳跳糖,体验味觉、触觉、听觉并将这些感觉画出来。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情感易被激发,潜能得以发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综合运用影响人情感体验的各种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有机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使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
  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深化的。在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在优化的情境中,情感经历了“关注—兴起—移入—弥散”这一连续的发展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体验更为明确,更为深切;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柔动与体验,学生不断迸发出直觉的思维即顿悟的火花,它们与情感水乳交融,成为一种对自然、生命、人性真谛的活生生、整体和谐的“感悟”。美术课,让我们一起以“情”激情。
  编辑 孙玲娟

推荐访问:美术课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