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数字化资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6-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在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上,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助推教育精准扶贫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让农村地区学校享受到与教育发达地区相一致的优质资源,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师职后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师职后数字化资源建设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能让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享受到同等质量的优质资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思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教师职后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又有着非常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资源紧缺,体系不完善,内容良莠不齐,目标注重提升学历、内容注重学科知识和空洞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学习。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经过调研考察、方案制定、专家论证,应覆盖中小学全学科,特别注重开发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以及创客、微课等当地稀缺的课程资源。课程形式应以视频为主的,适合多终端播放和使用的课程资源包。内容要贴近乡村教师工作实际,弱化理论,突出实践取向,确定合理起点,以“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设计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可用性。这样建设出来的资源,才能切实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设方法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围绕《“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置既要考虑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知识传授的教育学规律。因此,规划课程框架时,应全面培养职后教师的教学、教法、学科知识,依托国培标准覆盖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理念与师德:深刻领会新时期师德的内涵、政策要求及意义。专业知识: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技能:优化各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技能,促进教学理念有效转化为教学行为。
  (二)以知识点为线索,问题为导向。农村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还应按照知识点进行讲解,以问题引导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有针对性解决重难点。启发教师,综合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自主性,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等问题。
  (三)以研究典型案例为主,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始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恰当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解决对重难点的深度理解。科学、化学、生物、物理、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主讲教师现场模拟、演练,突出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科学的主讲教师团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课程资源的教师团队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尤为关键,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建议由学科专家、一线中小学教师名师、学科教研员、专业课程开发人员构成,人数比例按照2:3:2:3。这种团队结构,保证培训课程既包括深度的理论引导,也包括“落地”的教学实践分析,切实满足农村教师的发展诉求。
  三、案例分享
  陕西省农村教师培训资源研发项目,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2015年启动实施。已经建设完成初中12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和小学8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社会)。每个学科以《“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作为参考,由本学科专家统筹规划,高校教学论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教科所教研员共同参与,以微视频、知识点的形式呈现,确保视频质量,满足教师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陕西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创新点如下:
  (一)精准教育扶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先行。陕西省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建设,面向陕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研发能够切实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教学技能,探索有效教学的优质资源,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全学科、成体系资源建设,满足农村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教学的需求。陕西省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分为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初中涉及12个学科,小学涉及8个学科,每个学科按照《“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专题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每个学科至少15个专题,45个学时,共研发573个专题资源,1719个课时。覆盖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的所有学科。
  (三)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陕西省农村教师培训资源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内容不仅涉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积極作用等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典型案例,以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演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打破传统“一言堂”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四)知识点讲授,微视频呈现,满足教师碎片化学习。专题资源研发打破传统报告式的教师培训讲座模式,以知识点为线索,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以问题引导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载体进行教学。每个知识点以不超过20分钟的微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满足成人碎片化的学习特点。
  (五)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各领域专家,研发优质资源。由本学科权威专家担任首席专家,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并邀请由一线优秀教师、教科所研究员以及大学教学论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参与课程内容的讲授。每个学科的专题内容,既有高校专家的学科前沿理论依据,又有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共建切实能对农村骨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帮助的优质资源。
  (六)突破传统现场课程录制环境的局限,专家授课形式丰富多样。专题资源建设,采用专业的录播教室环境,讲授专家按照专题资源建设的录制要求,进入棚内录制,无杂音,效果好。讲授形式,结合学科特色,主要有授课式、虚拟演播式、座谈式等多种形式,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资源的呈现形式。
  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到位,在农村并不是信息技术落后,而是信息技术设备先进,但严重缺乏能够在平台运行和被老师们使用,切实能够帮助老师进步的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大趋势,因此,中小学教师职后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将来资源建设的重点。应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推荐访问:数字化 中小学教师 构建 农村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