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它能有效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实践英语,所以在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笔者,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一线的实践者与有心的观察者,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对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以“分组、分工、目标、情境、评价”为核心点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与诊断
  【作者简介】林蓉 (1975.11- ),女,汉族,安徽和县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安徽省芜湖市北塘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美国悄然兴起,由于其各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陆续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也开始在我国兴起,并且形成一股燎原之势。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合作学习更是具有相当强的倡导力量。《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此对合作学习作了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教学法专家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也指出:“课堂中师生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合作尤其重要。”
  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中,风行一时。教师们开始了对其的关注与实践。那么,何谓小组合作学习呢?究其本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依然是大班上课的形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实践英语;能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鉴于此,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由衷地青睐,但是,这道合作学习的风景并不总是美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笔者,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一线的实践者与有心的观察者,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并对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收集与记录,形成了下列思考。

一、分组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人均机会不等


  【案例描述】一节五年级英语的课堂上,进行“过去时”的操练。教师要求前后桌同学为一组,比较课件上两幅图中物品位置摆放的异同,然后用“It was…. Now it is…”的句型进行表达。合作开始了,有的小组由于都是优等生或中上生,讨论积极,气氛热烈;有的小组由于基本为学困生,“静悄悄,轻无言”;有的小组学生之间由于基础差别较大,参差不齐,于是优秀学生占据于小组学习的时空领域,学困生责无旁贷地成了旁听生。短短的3-4分钟合作学习结束时,小组之间,学习的效率各不相等,而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与学习个体的基点固然有关系,但是欠科学性的分组方式,不仅没有缩小这种差异,反而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诊断】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人数最好以四人为限。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宜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的组成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作为教师,应当在考虑人数、性别、英语基础、学习成绩和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排队、梳理、整合之后,着手划分学习小组,力求“组间同质”。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尽量安排一些比较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形成“组内异质”,在确定好分组方案之后,还要确保学习小组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小组成员的变化不要过于频繁,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变化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以期通过动态的管理来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分工不到位——小組合作学习时间大面积流失


  【案例描述】在曾经的一节六年级英语课堂上,笔者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实施情况如下如下:笔者要求学生立足“What is your favorite outdoor activity /indoor activity?”句型,进行问答练习,开展调查活动。根据要求,学生需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信息交流,信息记载,信息统计等若干项任务后,形成小组的Survey Report。笔者观察到合作开始后,学生或争当角色,或互相推诿,好不容易分工完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限时间结束了,小组反馈在一片“寂寞”中草草画上了句号。当时不合时宜的“寂寞”,在课后的反思中,得到了注解,笔者认识到合作的失败,在于小组活动前分工用时过长,小组内缺少拥有决定权的“权威学生”进行活动的组织,因而,解决分工问题,是确保小组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
  【问题诊断】正如,笔者自己的课后反思,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是活动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动作。教师应当在分组时,就为每个小组物色出合适的人选,担任合作小组的组长,树立组长的工作权威,承担起每次合作过程中协调与安排工作,如:确定发言顺序,分配组员的角色,控制发言时间,记录、补充发言内容,检查学习落实情况等。这样,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才能得以充分快捷,活动时间才能得以有效保证,小组合作的现实效果才能离预期的越来越近。

三、目标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游离于教学之外


  【案例描述】在我区去年的青年教师英语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在一节三年级“Colours”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确立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就事物的颜色进行问答交流。目标定位挺适中,但是,教师设计的一项直达该目标的小组合作活动,却因活动本身目标的不明确,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在教学结束阶段组织的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拓展性活动,教师在要求学生在提供的作业纸上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着色,涂好后再进行问答交流。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只关注到涂色,这一准备性任务,对于“问答”,这一实质性任务,则缺乏必要的重视,以致大多数的小组,只是愉快地进行了基于美术学科的涂色活动,忽略了本学科的语言交际任务,课堂充满了丰富的颜色,却少了丰富的语言。

推荐访问:问诊 合作学习 小组 小学 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