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体现出来。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依靠文化,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再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却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以致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通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来消除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对说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作初步了解,并且要遵照“相关性、实用性、循序渐进”几项原则,能对文化教育的内容做出一些必要的取舍。特别应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谈话题材、社会概况、行为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
  一、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教育
  包括我们已学过的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比如:在我们汉语中,亲属称谓在一些场合可以广泛使用,如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可称“叔叔”“阿姨”;对平辈可称“大哥”“大姐”。但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能广泛地运用于社交场合。如果我们对一些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它们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出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二、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文化教育
  我们中国人初次见面通过询问年龄、婚姻、收入来表示关心,但说英语国家的人却对这非常反感,认为这些涉及到个人隐私。如:咱们日常打招呼时通常习惯说:“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表示一种礼貌,但如果你跟说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就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说英语国家的人日常打招呼通常说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
  三、中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等方面的文化教育
  例如: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等,显然证实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所以只有把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够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揭示词汇内涵的文化教育
  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英语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与理解,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dog”这个单词在中西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里的表面意思却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等贬义词语;而在英语中“a lucky dog”(幸运儿)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可窥看出两个民族不同的心态和习惯。
  当然,文化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可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一些说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体验异国文化,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教育,重视语言文化教育以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中学)

推荐访问:透析 文化教育 中学英语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