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张澜与梁漱溟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td/wstd201307/wstd2013070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td/wstd201307/wstd20130704-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td/wstd201307/wstd20130704-3-l.jpg
  1953年9月在政协常委扩大会上,梁漱溟先生就土地政策和农民问题等,做了坦诚的发言,和毛泽东发生争论。这是新中国立国初期,党外民主人士面对面首次公开向最高领袖争取发言权与申辩权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严厉批评了梁漱溟,从而引起一些委员的不满和对梁的跟风批判。
  在前后10天批判梁漱溟的活动中,张澜一直坐在主席台上,始终保持沉默。事后,张澜与李济深联名致信毛主席调和矛盾,维护了党内外的团结。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史料,重新回顾一下张澜为何要对中央批判梁漱溟保持沉默。
  一、张澜和梁漱溟的友情
  众所周知,张澜和梁漱溟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爱国,爱民;关爱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关心农村建设;早年都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毕生追求民主、追求宪政、追求社会正义;刚直不阿,是中共始终如一的诤友。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在山东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
  而张澜,则在南充努力实践以民治主义为指导,发展实业,普及教育的地方自治,以改变积弱的中国。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就。
  七七事变后,战火延至山东,张澜即与在山东试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民众教育的老友梁漱溟商议,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人员、图书、医务用品迁来南充,组建省立南充民众教育馆。梁漱溟当即同意,第一任馆长就是追随梁漱溟从事乡村教育多年的专家黄艮庸。其中馆办卫生所现在已发展成四川省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此间,张澜多次请梁漱溟在南充讲课和作报告。两人同时在南充民间进行考察,并在乡间小住。
  在抗日时期,张澜和梁漱溟同为国民参政员。他们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宣传抗日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推行宪政运动。
  为联合中间势力,形成政团力量,促进联合抗日,张澜、梁漱溟等人又共同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各民主党派加紧联合的步伐。梁漱溟、左舜生、张君劢、黄炎培、罗隆基、章伯钧、张澜等人发起和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梁漱溟还前往香港,发行、出版了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在其上发表了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明确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厉行法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身体之自由”。
  抗战胜利后,梁漱溟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很大贡献。
  1946年,旧政协闭幕后,经民盟主席张澜的推荐和多次催促,梁漱溟才勉强接受民盟秘书长之职。之后由于他的一个主张受到周恩来的严厉批评和指责,使他“深感自己搞不了政治”,辞去了秘书长职务,于11月6日离开南京,后返重庆,主持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后改为勉仁文学院)。从此,他不仅辞掉秘书长之职,连盟员也自动脱离了。对此,张澜深表惋惜。
  其实,梁漱溟并未真正脱离政治,脱离社会,他仍关心民盟。1946年12月18日,张澜由渝抵沪发表书面谈话时,最后特别提道:“梁漱溟先生暂不东下,但他并不消极,对国事及盟务曾屡次与余研讨,意见都甚相同。”
  1947年,梁漱溟劝国社党党首张君劢和青年党党首曾琦勿背叛民盟去投蒋介石。梁漱溟先生还在《大公报》发表致国社党、青年党公开信,但该两党置若罔闻,叛盟求荣。
  梁漱溟还积极营救被逮捕的民盟盟员(内含中共党员)。
  1949年1月5日他写信给在上海虹桥疗养院养病的张澜说,和谈首先要当局释放政治犯,张澜深有同感。
  1月24日张群奉蒋介石之命,回四川,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改任西南长官公署长官)。因张群是四川人且十分敬重张澜,行前,到虹桥疗养院拜会张澜,看有什么嘱托。张澜告诫他说:“今天的大局还不清楚吗?最好是跟人民走。”张群黯然回答道:“我也明知不行了,但我不能背离老蒋,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好背弃他,只好跟他走。”然后再问:“现在我要回四川了,你还有什么意见和吩咐?”张澜忠告他:“你回去应该为四川人民做些好事,首先应该释放政治犯。关起民盟那么多人应该放嘛!还有征兵征粮少做些嘛!也不要准备在四川打内战,这就为人民造福了。”张群答应这些事“回川以后斟酌办”。
  随后,张澜给张志和(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四川省支部第二届委员会主委)和鲜特生(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重庆市支部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写信嘱“速与张群联系”,借此机会抓紧把被关押的盟员营救出来。
  范朴斋、梁漱溟、鲜特生、潘大逵、冯克熙等人全力以赴,终于经过艰苦努力,把21位同志(内有6名同是中共党员)从白公馆、渣滓洞营救出来。
  重庆解放前夕,梁漱溟曾在重庆北碚家中掩护了遭国民党通缉的多人。
  张乔啬是张澜长子,一家7口人当时住在重庆。1949年11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一个警察(中共地下党员)借口查户口来到张乔啬家,通知张乔啬:解放大军入川了,特务晚上就要来抓你们,赶快走!张乔啬立即决定全家到北碚找梁漱溟先生。梁漱溟毫不犹豫地接待他们一家,此后张乔啬一家一直隐藏在梁漱溟家,直到重庆解放。
  张澜和梁漱溟先生思想始终是相通的,长期的共同斗争,张澜对梁漱溟的为人非常了解。他深知梁漱溟从来不反共,绝不是反动透顶。他也深知梁漱溟服膺儒家教导,有历史传承的知识分子的骨气、傲气,不知变通,难免孟浪。顶多是好心办坏了事。
  二、关于梁漱溟和毛主席争论
  的相关背景
  1952年以后,中共开始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就必然发生工农关系的争论。党内外都有人认为,由于建设重点在工业,造成了工农之间待遇的差别。

推荐访问:梁漱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