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冷战时期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的外交策略


  【摘 要】冷战持续的40余年期间,对抗苏联成了整个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针。自杜鲁门以后,历届美国总统都把对苏外交作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因此,以历届总统上台后对苏政策为主线,可以整体把握冷战时间美国时期外教战略。考察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義的对苏政策,更能对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美国外交;美国外交战略;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近代历史上称雄世界几百年的欧洲不再处于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美国则出于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在世界政治舞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西方列强的衰颓与美国实力的急剧膨胀,为美国实现其扩张梦想提供了现实基础, 美国在其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球性大国。正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美国的政治野心和扩张要求便与其实力同步增长。杜鲁门上台伊始便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然而,苏联在战争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东欧一批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使美国按照自己意愿构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企图受挫。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冷战使国家安全问题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也表现出从全球战略着眼,前所未有的全球干涉主义倾向和外交与军事、安全紧密结合的特点。考察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的对苏政策,便能了解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
  一、杜鲁门的遏制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世界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国内主张扩张的倾向占主流,认为美国应该充当世界的领导,按照美国的意志来建立世界秩序。但是,美国政治与经济扩张的企图却面临重重障碍:苏联、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力量以及广大的亚非国家; 特别是苏联,令美国觉得棘手。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斯大林的演说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应,《时代》杂志攻击这篇演说是“自对日作战胜利以来,一个高级政治家所发出过的最好战的声明”。美国因此认为苏联将过分地要求其战后地位,从此不会安分守己。在这样的形势下,杜鲁门放弃罗斯福的“大国合作”设想,对苏联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所谓“遏制”就是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在内的各种手段,围堵苏联权利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促使苏维埃制度的彻底改变。杜鲁门主义在欧洲或者说在经济上的实践,便是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欧洲对于美国有着重大的战略利益,但西欧经济当时却面临崩溃。为了稳住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实施遏制苏联的政策,同时也为了避免美国自身经济危机临,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指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与有保障的和平。”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即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实践,也是控制盟国和遏制苏联的具体方案。杜鲁门对此直言不讳:“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杜鲁门政府提出并推行的遏制苏联的大战略,为其后的历届美国政府继承与发展,杜鲁门主义因而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基石。这既是因为美国仍在继续对外扩张,也是由于苏联称霸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企图逐渐暴露无遗,美苏为争夺霸权而迎头相撞, 美苏冷战因而愈演愈烈。
  二、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其外交战略基本继承了杜鲁门时期的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独霸全球的战略,但是在手段和方法上也有一些变化。朝鲜战争后,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长,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欧、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加上美国国内由于旷日持久的朝鲜战争和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引起对杜鲁门政府的不满,从而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对外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单单遏制苏联还不够,而应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等手段来解放东欧人民,把共产主义推回去;通过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和平演变。这便是“解放政策”,但这仅仅是个反共口号。国务卿杜勒认为,杜鲁门时期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遏制政策”是一种消极的、纯防御性的政策。他提出以“解放”取代“遏制”,即主动地帮助东欧国家摆脱共产主义的统治,表示美国要用战争以外的方法,用宣传的压力和精神的压力,去颠覆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拉广大国家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美国打着反对国际共产主义的旗号,加强在第三世界的扩张,破坏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在这些国家中扶植亲美势力,排斥英、法老牌殖民主义的势力,阻止苏联在这些国家的渗透。美国这一时期对第三世界的扩张主要集中在印度支那、中东和中美洲地区。艾森豪威尔提出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只要有一处地方瓦解,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即印支的丧失会导致失去日本、台湾省和菲律宾,进而危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显而易见,这是对杜鲁门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艾森豪威尔主义是杜鲁门主义在中东地区的翻版。
  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和平战略”
  1961年至1969年是民主党人肯尼迪-约翰逊执政时期。1960年肯尼迪上台执政后,继续推行冷战“遏制”政策和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政策。在其就职演说中,肯尼迪宣称:“我们将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任何重担,遭遇任何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充分显露咄咄逼人的扩张霸权意识。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过高地估计美国实力,更加积极地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肯尼迪被称作带哈佛口音的杜鲁门,约翰逊则萧规曹随,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遗产。肯尼迪提出“一手抓橄榄枝,一手抓箭”的和平战略,表示要抛弃过分重视意识形态的两极观念,更多地使用外交政策的工具,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但这仅仅是宣传, 实际上他坚持遏制理论。对肯尼迪外交最严峻的考验便是持续了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革命胜利后,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不仅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而且将中程导弹运入古巴,威胁到美国的大部分领土。肯尼迪政府为此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对苏联进行战争威胁。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全球。苏联最后退却了,撤走了导弹,美国则允诺不进攻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是美国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一次胜利,但却促使苏联扩充核力量,在70年代取得了与美国的核均势。同时,这场危机也使肯尼迪政府错误地认为美国能够通过使用自己的力量有效地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从而导致美国卷人越南战争并在随后遭到惨败,使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严重受挫,杜鲁门主义彻底失败,美国就此全面收缩其遏制战线。。

推荐访问:杜鲁门 主义 里根 美国 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