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与中欧关系


  摘要:“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使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对外关系获得空前发展。中欧关系的改善和迅速发展就是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关键词: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中欧关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5-0021-03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判断和概括。这一理论无论在国际政治还是在中国对外关系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是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使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对外关系获得空前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欧关系的改善和迅速发展则是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一、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其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提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是毛泽东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判断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但是,建立在美苏霸权之上的两极格局并不稳定,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组便不断冲击着两极格局。进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尽管美苏两极对抗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但世界政治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是广大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并崛起为反帝反霸、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极大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涌现出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拉共有104个民族独立国家,其中新独立的就达69个。这些国家在获得独立后,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国家以一股新兴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起点;1961年出现的不结盟运动和1964年建立的“77国集团”成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联合起来的主要标志。随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的面貌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此外,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为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利益,反对超级大国的干涉和掠夺,还成立了许多地区性组织。这些都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亚非拉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且对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在两极对抗的总体格局下,两大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不断加剧,美国和苏联控制其同盟国的力量逐渐削弱,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在1956年的中东战争中,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初次显现。到6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不再甘心充当美国的“小伙计”,日益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日益显著。带头向美国闹独立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于1958年重新执政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并在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继法国之后,联邦德国也在外交上采取自己的行动,推出“新东方政策”。随后,日本也力图改变亲美“一边倒”的对外政策。1972年7月,田中角荣上台后,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欧洲、日本自主倾向的发展,使西方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分化。在社会主义阵营方面,诚然,苏联在战后初期对维护和平、促进欧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处理党和国家关系时,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已然出现,苏南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赫鲁晓夫掌权后,进一步发展成为霸权主义从而导致了种种矛盾和冲突。1956年苏联同波兰和匈牙利矛盾激化,60年代又先后同阿尔巴尼亚和中国关系恶化。1965的3月,苏共中央不顾中国和其他六国共产党的反对,召开所谓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公开分裂共产主义运动,从而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再次,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规模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从欧洲到亚洲,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陆地到海洋直至太空,凡是美苏能力所能达到之处,无一不是他们争霸的地方。伴随着美苏争霸,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东战争以及非洲的动荡都与霸权主义有关。此时,美苏的争霸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军备竞赛已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总根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再加上国内经济危机,实力大损。而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则大大提高,经济上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方面可说是与美国旗鼓相当,美苏争霸的态势呈现出苏攻美守。因此,苏联的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更大。
  总之,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虽然美苏两极对抗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但世界政治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个世界”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第一次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m同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就当今世界的格局、三个世界划分的标准、三个世界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世界主要矛盾、三个世界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各自的地位、中国在三个世界中的定位以及第三世界在经济、政治方面面临的任务等问题,作了系统完整地阐述。至此,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正式出台。
  
  二、“三个世界”理论的现实意义——中欧关系的大发展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世纪70年代中欧关系的大发展则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外交在该阶段所取得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也是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现实意

推荐访问:中欧 理论 关系 世界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