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的探索


  摘 要: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基础”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进行探讨,使之承担起消费道德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消费道德教育 教育探索
  一、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消费主义在美国开始出现,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工业的崛起、大众文化的繁荣,消费主义思潮在全球迅速传播。大学校园气氛活跃,各种现代思潮交相辉映,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受西方消费主义的蛊惑,高擎西方消费主义大旗,点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用于物质消费的比重占总消费的70%。大学生中尤以女生的物质消费最多,大部分女生把生活消费主要用在了化妆品、追求时尚着装打扮上。部分大学生已把金钱当做满足自尊或虚荣心的手段,他们认为物质的占有不光别人有的我要有,而且占有的要比别人更多更好,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下,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脱离了生活实际的需要,用不断的高消费和奢侈消费满足无止境的欲望,造成更多无谓的浪费。如当代大学生手机更新换代频繁,苹果粉丝们更是从iphone3追逐到iphone6,这些动辄5、6千元的手机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甚至攀比炫富正变成一种风气。
  现在大学生中间比吃穿、比名牌、比时髦的攀比浪费现象的流行究其根源就是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崇尚物质消费,欲望的满足和价值的认同都可以用物质占有来衡量。恰巧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好胜心和虚荣心的年龄阶段,消费主义提倡的价值观正好给大学生满足心理欲望打开了一扇门,再加上当代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促使部分学生产生社会财富可以无尽享用的错误认识。这种崇拜物质的攀比消费行为除了带给很多家庭,尤其困难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青年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把幸福的获取寄予多变的、不可靠的物质消费欲望之中,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放逐,把追求享乐和虚假追求变成人生目的,把消费欲望等同于美德,只关注物质世界的占有和享乐而忽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生活的恶习将会把青年大学生拉入人生的歧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消费是最普遍的社会活动之一,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从现象上看,消费是主体用消费资料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在本质上,消费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尽管个人的消费行为可以采取非社会化的方式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私人领域的经济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涉及消费资料的来源是否正当,而且涉及消费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人们的消费期待、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会体现一定的道德关系,造成一定的道德后果,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们通常通过消费活动展现自己的生活风范、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消费道德是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消费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鉴于“基础”课教材中蕴含大量消费道德教育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理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尚处在边缘境地,无论内容和形式,消费道德教育都极缺失。而“基础”课程因其内容与消费道德教育有丰富的契合性,天然地成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平台。可在“基础”课程的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一)在适应教育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基础”课绪论部分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适应人生新阶段。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大一新生面对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感到不适应,不适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方面的不适应。上大学,最直观的是衣食起居条件的变化,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对刚刚离开父母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中学时代,同学们大多居住在家中,家长为了支持孩子考上大学,承包了学生生活上的一切杂物,养成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上了大学以后,一切靠自己,由此产生了许多不适应,尤其第一次理财。进入大学,家长往往是在学期开始时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存入学生的银行卡,一些同学不会合理地花钱,学期初慷慨大方,经常请同学、请老乡吃饭,买衣服、买电脑等,过着“小康”的生活;学期中,发现生活费已花去一大半,于是开始节俭,但生活尚可“温饱”;到了学期末,往往入不敷出,有的同学干脆不吃早饭,留着中午一道吃,生活已处于贫困,甚至不得已四处借钱,以致债台高筑。这里从“小康”到“温饱”再到“贫困”的转变,说明学生在花钱这方面没有起码的自理能力。老师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如让学生制订一个理财规划,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要懂得细水长流,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培养一个大学生的不容易,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融入 法律基础 课教学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