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建设研究


  摘 要:西汉时期,张骞从长安出发,游历中西亚各国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出口丝绸。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政策方针,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战略向“平衡”战略发展重大的转变,是我国区域开放战略重心的重大调整,构筑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区位,在提升东部开放水平的同时,也加快了向西开放的步伐,塑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本文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一轮沿边开放的大背景下,基于西部沿边开放的现状和特征,围绕西部地区进行研究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当前我国扶贫战略的重点难点。扶贫是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部名族地区;扶贫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贫困治理的艰苦历程中探索出分阶段定目标的扶贫开发模式,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一系列的扶贫开发活动后,明显可以看出我国贫困分布发生了地域变性变化。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而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治理将是我国未来扶贫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二、贫困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但是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且更是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障碍。因为,扶贫不仅仅需要解决扶贫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而且还必须满足扶贫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地理位置偏僻且自然环境恶劣。我国西部地区处于我国边疆地带,西南地区河流纵横,峡谷广布,地貌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还有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和盆地地貌等。地勢起伏大,海拔很高的高峰众多。气候温热,年温差小,雨量丰富,生物物种虽然资源丰富,但是或被破坏滥用或被开发利用,生态脆弱。且山林地区夏季时常暴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也时常在我西部地区发生。
  脱贫能力低。当前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脱贫能力低是造成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结症所在,主要体现为健康生存能力偏低;劳动素质技能偏低;学习能力不高。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人口除了健康和劳动素质能力偏低之外,学习能力不高也是其重要致贫原因。因为大多数扶贫人口还处于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这严重制约当前西部少数民族扶贫人口自身脱贫能力和素质的增强和提升。
  国家开发政策的区域性差异。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一直把发展战略的重心偏向东部沿海地区。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民族地区扶贫推进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途经我国新疆、甘肃、宁夏、西藏、青海、四川、广西、云南、内蒙古等西部民族地区。
  “一带一路”增强了我国西部地区与接壤邻国的贸易、经济、旅游、等往来。“一带一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为西部地区的人们提供了许多致富机遇,推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内源式发展。
  “一带一路”增加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就业机会。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门户,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多个国家接壤,拥有三条开放的路线。一是向南连接印度、巴基斯坦、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二是向西通过亚欧大陆桥,连接中亚和欧洲;三是向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一带一路”推动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要以当地民族文化为基础,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增强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和国内的其地区的人文交流的同时,也帮助当地的人民群众树立了文化自信。
  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扶贫机制创建的建议
  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西部地区的贫困虽已得到缓解,但传统的扶贫方式不再能满足现阶段扶贫工作和贫困治理目标的需求,改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的模式、创建扶贫新机制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重心:
  (一)重新审视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在制定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过程中,应当明确政府制定的贫困帮扶政策,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
  (二)转变贫困者的思想观念
  扶贫不仅是社会结构的改变,也是贫困人民思想状况的转变。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民要想彻底摆脱贫困的首要之举就是转变自身关于贫困的传统观念,先从思想观念上相信自身拥有战胜贫困能力,再从实际行动中克服贫困。
  (三)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类型和方式,都因本身的文化特性、思想和行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因此,文化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源泉,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是西部民族地区最大特色。在推进内源式扶贫工作机制创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合理的将极具民族特色非风俗习惯、文化传承运用到扶贫工作中来。
  (四)合理的利用扶贫专项资金
  以往的扶贫资金主要通过各种补助以现金的方式分发给贫困群众,但是资金在向下分发的过程中难免会因各种原因不断减少,贫困群众真正拿到手的补助十分有限。
  (五)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
  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在生态旅游资源方面,西部民族地区不但幅员辽阔,而且资源丰富,气候环境变化多样且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变幻多姿。
  参考文献
  [1]王维达,1998.论公民在公共行政中的参与程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3):31-33.
  [2]蔡小菊,向征,2010.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模式的特殊内涵[J].大舞台(11):243.
  作者简介
  何继阳(1993.12-今),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推荐访问:扶贫 民族地区 西部 建设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