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系统性等特征,各高校虽已探索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途径,但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上,因机制老化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高校需要健全完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如明确领导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创新活动载体机制、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建立评估机制等,以发挥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33-04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高校是各民族优秀人才汇集和培养的高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走在全社会前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渗透碰撞,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国际反华组织和“三股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分化渗透;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破坏民族团结、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2],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仅是民族院校的工作,而是整个高校系统共同的工作,它关系到校园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祖国的繁荣发展,高校必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建设,发挥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特征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和观念,并在实践中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行为。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和连锁反应性”等特点,[3]301-303与之相应,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系统性的特征。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长期性是指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民族长期存在”是我国一大国情,“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4]。新时代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众多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上。高校在坚持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创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环境,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和课外活动中,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的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遇到的和民族相关的困惑与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妥善的解决。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不断发展、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制约,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国外民族形势的变化、國内民族关系的新情况,尤其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各民族既要相互团结,又要共同进步,民族团结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方向。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系统性,是指民族团结进步观念的形成、实践的展开, 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事情,是关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大事,决不是仅凭高校教育就可以完成,它受到校外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 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社会合力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部门通力合作。
  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现状分析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就是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相关的学校内部要素与社会外部因素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与运作方式。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民族院校还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安排有专题讲座,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是一项政治性、时代性很强的教育系统,各高校虽已探索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途径,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观念的陈腐、教育角色定位的偏差、教育内容的滞后、教学方式的僵硬、教育手段的原始和孤立等情况,已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且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和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创造发挥”[5],大部分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仍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上,机制老化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一)校园民族成分多元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简单化的矛盾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校园里的民族成分也越来越多,高校民族工作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有教学工作,还有衣食住行等一系列工作。但高校一直简单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内容,并由思政教师在课堂完成,教学过程中道理多而空,不能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结合,也不能帮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简单化的单向教育方式剥夺了大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们被动接受教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也大打折扣。
  更严重的矛盾是,大学生的民族观问题大都不在课堂上产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如校园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然而这些部门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并不能承担和解决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也无法解决相应的问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简单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校内部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降低了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管理的效益。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 机制创新 高校 研究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