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导向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须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征,构建基于职业化取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建立通识课程、通用能力、学科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统一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实践课程贯穿其中,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16 — 03
  
  一、职业化导向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背景
  所谓职业化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获取职业、保障职业顺畅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应该说,职业化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敏感的话题,人们一般认为职业化应当专属于职业教育领域,在本科教育阶段,不应有职业化的概念,否则会降低本科教育的价值、地位甚至削弱本科教育的学术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性特征的同时,更加注重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特征。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必须由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突出本科生培养的“职业性或技术性”特征,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按照管理学中的供应链理论,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可将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要素分解为主体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其主体性活动为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支持性活动则是课程结构体系及其实施情况。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其职业发展情况,而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则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专业,毕业生大都从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工作,社会对其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行政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习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应用则导致学生能力结构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以职业能力为主旨和取向,构建具有专业适应性、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之服从、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既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传统学科导向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最早起步于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后期增设该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效仿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技能性课程设置较少。虽然各院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不同,但是同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却是基本雷同,并且少有变化。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反映各个学校的资源优势,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最终还容易造成学生毕业时的同类拥堵现象。
  第一,课程设置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从社会发展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行政管理日益高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也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设置仅有20多年的时间,但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已经出现了落后于时代的弊端,很多政治学、行政学的教材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内容体系上都没有大的变化,难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个学科或者专业的课程设置如果没有特色、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那么这个专业必定落后于时代需求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日渐困难,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考研或者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要进入企业就业。但现有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是主要面向行政部门,没有更多地顾及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现实需求,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吸引力,制约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二,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学、法学类课程偏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一个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专业,非常需要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由于我国社会体制过于注重政治性的原因,加之目前管理学成为社会的热门,所以,很多学校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经济类、法学类相关课程比例偏少。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所开设课程中绝大部分为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课程,法学课程仅有2门,经济学类课程为空白。实际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很少部分会从事理论研究外,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内容都与经济和法律有关,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大批熟悉我国法律和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行政学的很多课程也需要经济学基础知识作支撑,例如公共政策课程中大量内容都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有关。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经济和法律,对社会问题所知甚少,也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方法,显然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有缺陷的。
  第三,理论传授性课程过多,实践工具性课程偏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政府统治和管理的技术性、政策性因素不断增加,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教育也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从偏理论向重应用转变。应用型的实践课程是提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从目前国内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70%,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不到20%,明显比例失衡。比如,财政学、预算管理等课程是应用性相当强的课程,但是在课程设置中公共财政与预算、政府采购与管理等应用类课程在很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的选修课中并没有开设,而人力资源、物资和资金管理却是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主要内容。因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比较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懂得理论上是怎样,而不懂得实践中该怎样。也就是说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该整合的没有整合,该细化强化的没有细化,没有体现出政治和行政活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统一。
  第四,课程设置的地方特色不明显,学生培养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应当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明确的培养导向。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总体背景下,学校和学生应当明确自己面对的形势,并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体现出这种需求和导向。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和就业面向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而各地区特别是基层的发展,需要大批有素质、有能力的政府管理人才,因此服务于区域发展特别是区域治理应当是地方院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考虑的方向。但是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课程设置中,很多学校没有一门课程是针对地方区域治理而开设的,探究地方治理发展的前沿和现实问题的课程非常少,于是就出现到地方的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却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不知道基层工作方法的尴尬局面,使很多毕业生出现难以适应基层工作的情况。

推荐访问:探析 职业化 政治学 导向 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