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战斗力生长“第一资源”


  人才是战斗力的第一资源,这是空军D基地党委的共识。把人才培养作为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科学统筹、系统建设,在大漠深处生长出一个高层次人才方阵。造就了被称为“中国无人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空军首席专家左继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李鸿和被誉为“癌症患者攻克导弹难题”的一等功臣杨选春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数千项推进战斗力成长的重大科研成果。
  
  多年以后,助理工程师韩宝峰仍然清晰记得当年来基地报到的情景。那天,刚毕业于地方名牌大学的他下飞机坐车赶赴营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尽的荒芜戈壁。
  韩宝峰的心渐渐沉了下去,虽然说来之前有一定心理准备,可与自己的想象距离还是太远。走进营区,已是黄昏,韩宝峰感觉自己也进入了职业的黄昏。
  来到基地某站点后,韩宝峰感到这里环境艰苦闭塞,自己所学知识难以有用武之地,产生了离开部队的想法,开始闹情绪,他的激情似乎也被越来越寒冷的天气“冻僵”了。
  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逃过站领导的眼睛。
  
  目标:打造中国空军的“人才硅谷”
  
  教育、谈心,解放军传统而有效的思想工作方式,在韩宝峰身上发挥了神奇的化学作用。站领导主动来到他的宿舍,嘘寒问暖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同他一起回顾老一代科技干部在落后贫困中向尖端国防科技冲刺取得的成就,带领他参观D基地近年建设的业绩。
  还有什么比事业更能打动一个年轻人的心呢?
  失落并没有把韩宝峰拖进死胡同,他迅速调整心态,正视现实,开始反思当初的入伍动机。站领导不失时机地给他布置了一项课题。韩宝峰知道这项课题是全站的一项重大课题,不光需要熟练的编程技术,还需要掌握很多光测设备方面的知识。
  从这天开始,他投入了废寝忘食的研究之中,站里为他提供了所需的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专家组的老高工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对他进行帮带指导。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韩宝峰和他的同事终于完成了这个课题,研究成果在设备上应用之后,提高了设备跟踪稳定性和测量数据精度。韩宝峰成为站里的“知名人士”,并提前晋职晋级。
  2006年7月的一天,D基地某站多功能会议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该站第二届科技报告交流会上,助理工程师韩宝峰捧着证书和奖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撰写的论文《光测指挥自动化系统》在会上获得了二等奖。
  基地政委余爱水告诉记者,基地党委认为给科技骨干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释放能量的环境,“满足他们的科研成就感,是对科技干部最大的尊重,也是激发他们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某光测站站长由小刚就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科研成就感。作为一名年轻的团站主官,他年富力强并且业务技能全面。2007年,某新型光测设备进场。在设备调试验收的过程中,他与有关技术人员对软件编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使装备不到两个月就投入了试验任务。
  由小刚不是特例。基地副政委马哲文介绍,“近两年,我们有90位年轻干部被推上了领导岗位,70%的课题组组长是由40岁以下的年轻人担任的”。
  
  途径:多项措施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
  
  2008年8月,空军D基地又迎来了26名基地急需特殊专业的高学历地方高校优秀毕业生。至此,该部近年来已接收硕士和双学位地方高校毕业生近400人。
  基地有很多特殊专业需求,有些专业必须要从地方吸纳,“既能满足基地科研试验急需,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2005年10月,基地组成老中青结合的3个专家组,成立大学生干部接收小组,分赴全国12个省市的30多所院校开展接收工作。
  接收小组每到一所高校,他们都要张贴出宣传国防事业、宣传基地的海报,播放反映基地的特殊地位、作用和艰苦创业发展壮大历程,以及国防科研现代化进程的录像。高校的礼堂、广场,甚至校园内的人行道都成了他们宣扬爱国主义的阵地和课堂。
  他们还积极构建双向互动互通、资源共享的人才兼容体系,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普通高校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人才租赁等智力引进。每年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军营,就最新前沿科技知识举办专题讲座和讨论答疑,聘请中科院院士、军内外著名的武器系统专家共58人为科技干部的导师。同清华大学、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不但要把最合适的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他们在这里感到安心。现在,凡是到一区艰苦小点工作的大学生,每人都能收到区司令员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台当年最新配置的电脑,这项工作该区已经坚持了6年。
  6年前,该区从西北工业大学特招了一名优秀大学生,在他没有报到之前,机关就根据他的专业将他分配到一个小点上工作。准备接收的单位早早为他准备了最好的房子,为他配置了新被褥、高档洗漱用品。谁知一个星期不到,他提出要走。时任一区司令员王义生感到很奇怪:单位给了他那么多特殊的条件,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王司令员决定去见见这个大学生。“你如果能留下来,有什么困难,给我们说,我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位大学生很激动:“单位确实给了我很多优越的条件,但我不是冲着这些来的!你看看这个单位,只有一台电脑,而且非常陈旧。我是学软件工程的啊!没有电脑,我怎么学习、怎么工作呢!”
  王义生当机立断:我给你最新配置的电脑,我给你学习资料。后来,这位大学生留下来了。从小点回来之后,王司令员和政委召集党委会议。出台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到艰苦小点工作的大学生,每人送一台最新配置的电脑。几年过去了,已经有50多名大学生从司令员手中接过了特殊的礼物。该部党委意识到,要真心关爱科技干部,必须从点滴人手解决他们的困难。
  他们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合理改进,坚持定期对科技干部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让科技骨干每年参加一次疗养,根据医疗需要,不惜代价从北京、上海等地购进急需用药。为了改善饮用水水质,自筹资金866万余元,请给水团给部队打井12眼,给边远小点配发了32套净化水处理装置。
  想方设法解除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在场区无任何社会依托的情况下,他们为随军家属创造就业机会,近两年来,拿出上百万元支付家属的工资和养老保险。投资1000多万元,为部队子女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和两所幼儿园。
  人才的活力来源于“营养”的不断吸取。他们每年都要开展“优秀科技论文”、“科技练兵之星”和“科技工作重大贡献奖”等的评选,对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和大张旗鼓地宣扬,激发人才成长活力。某区为进一步激励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建立50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
  为使人才培养科学化、制度化、正规化,在深入调研后,该部制定完善了《部队科技工作和科技干部实施工作细则》等一系

推荐访问:盘活 战斗力 生长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