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际意义]小学语文生活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74.6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25-01         笔者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研究问题时,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甚至是“胡作非为”,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谈谈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
  一、开展研究性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以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求知,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摆出权威的架子,而是为学生独到的见解感到兴奋,表扬那些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和求异思维的好机会。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一般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它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同时更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被动依赖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后将其内化,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单纯依靠接受性学习很难取得成效,必须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当前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普遍存在,无法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堂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文本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向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引导延伸。而目前学生信息输入量少,主要是课外阅读量不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注意课内外结合。这就可以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由一些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因素组成而成的独特的统一模式。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传统的教学没有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而是强调接受、继承和积累,忽视研究、批判和创造,很多学生的聪明才智被扼杀。培养个性个特长,让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并利于充分释放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研究性教学,可有效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积极的精神品质。小学语文教学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这样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等将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催化”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学生知识来源的不足,构建他们网状的知识体系。而在探究中延伸,目的性更强,通过指向性阅读,更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而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一定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在思维的蓝天中自由飞翔呢?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进行适当的延伸探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成长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尽管在教学中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相互启发,使语文学习成为最有生气、最有魅力的活动。
  
  
  

推荐访问:浅析 小学语文 研究性 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