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经典的文化重构_传统技艺的传承作文

  20世纪初,以读经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育被瓦解。传统经典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批判。当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也挑战了传统经典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存空间。最终,传统经典以文言文的面目存在于语文教科书中,继续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一、文化政策的利好需要经典教育改革予以呼应
  本世纪初,大力推进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之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主体文化建设受到格外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最新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政策的利好与相关措施给中小学的经典教育带来全新的气象。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进入中学语文课程,相关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选修教材与经典读本的编写也掀起了一轮热潮。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实施传统经典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使命。但是,如何通过语文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发挥语文在传统经典教育上独特的学科地位与优势,落实文化政策的相关利好,实现传统经典教育的现代创新,是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经典的“碎片化”问题
  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经典始终面临多和少的矛盾。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与教材容纳的选文数量都是有限的,教科书中文言文所占的选文比例也十分有限。据统计,人教社2000年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诗文占全部篇数的37.2%。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却是一个庞杂无比的体系,如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内容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语文教材“选文制”下被“碎片化”。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2007年版)为例。该套教材文言诗文总数为61篇,按朝代统计,先秦10篇,两汉5篇,魏晋南北朝11篇,唐14篇,宋12篇,元、明6篇,清3篇。其中,先秦作品分别选自《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左传》《列子》《诗经》和《山海经》,除《孟子》《诗经》各两篇外,其余各一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2008年版)中,文言诗文总数是35篇,包括先秦9篇,两汉3篇,魏晋南北朝3篇,唐9篇,宋9篇,元、明2篇。其中,先秦作品分别选自《论语》《孟子》《苟子》《庄子》《墨子》《左传》《楚辞》,除《庄子》《楚辞》各两篇外,其余各一篇。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第一,由于文言选文涉及的时代面太广,现有教科书中的几十篇选文对于传统文化只能作蜻蜒点水式的涉猎。第二,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选文最多的朝代都是唐宋,体裁多为诗词,这固然显示了对我国诗教传统的重视,但是,学生能否从十余首唐诗宋词中了解唐宋诗词文化?也许,凭十余首诗了解一位诗人尚可,但欲凭此管窥唐宋文学却几无可能。第三,传统经典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子散文,教科书的选文明显过少,儒道等各家选文均只有一两篇,学生很难从中了解诸子百家的哲学精髓。
  经典的碎片化,不仅指教材中选文总数少、分布散,还包括经典呈现方式的凌乱。语文教科书通行的做法,是将各个朝代的传统经典凑成所谓的“文言文”单元,比如把诸子散文与唐宋散文和诗词混编。这种编排的弊端显而易见,无论是单元内部还是单元之间都缺乏逻辑性。新课标教材流行按主题将现代文与文言文混编,比如在“探索”主题下,将《夸父逐日》《共公怒触不周山》与现代文《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等拼成一个单元,强调选文之间内容的关联。但是,这两种单元组合方式,都破坏了经典本身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割断了经典所蕴涵的文化的有机联系,结果很可能是,学生学了12年的文言文,仅仅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一些碎片,记住一些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实词虚词,却无法获得对一个时代文学或文化传统及其流变的整体把握,无法获得一张进入传统文化的“意义的地图”。
  三、文言诗文教学取向的正确定位是经典重构的前提
  导致传统经典教育“碎片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经典的文化功能遭到解构。语文教科书的文言诗文,并不直接承担文化使命。20世纪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取向的定位是“实用”——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什么是“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1929年的语文课程标准解释为“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可见,20世纪初,语文教科书选编文言文,是因为当时报纸杂志公文上的文字多为文言文,当时文言文教学相当于古文的扫盲。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形成重视语言教学的传统,为什么要强调实词、虚词、句式的整理及翻译。
  但是,在当代,文言诗文已经淡出日常的言语交流,丧失工具效用,其原有的教学取向应该重新审视并正确定位。
  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分三个层面:语言、文学和文化层面。语言层面的价值体现为,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从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而来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学习文言诗文,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的渊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现代汉语的丰富与发展。文学层面的价值体现为,传统经典中有很多文学精品,这些作品,大都文质兼美,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文化心态、文学追求与审美趣味,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文化层面上,经典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精髓,触及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本质性与典型性的东西,体现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对现代人的伦理价值和社会认知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上述三个层面,文学层面涵盖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则涵盖文学层面。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就提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在语文学科,文言文成为语文学科“显性”的课程内容,而传统文化则是隐藏于文言文之中的隐性内容。换言之,置于课程前台的主要是古汉语教学,而置于后台的是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文化功能往往难以在教学层面得到落实。因此,要改变文言文“字字落实,甸甸清楚”的翻译式教学的积弊,应当确立文化取向,将“文言文”还原为“传统经典”并以之命名单元,以价值命名取代语言形式的命名,并在课程与教材层面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推荐访问:书中 重构 教科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