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做羡余成分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

  摘 要: 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肯定与否定形式并用同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比如,“差点儿没摔一跤”和“差点儿摔一跤”,“他没来以前”和“他来以前”,“好不热闹”和“好热闹”,等等。本文集合了这些语言事实,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共同规律及特点,从语句中的否定副词做羡余成分和语法化的角度来解释上述现象。
  关键词: 否定副词 羡余成分 语法化
  
  一、引言
  
  (一)肯定、否定形式并用同义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看上去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表达形式,可它们的语义是相同的。比如“生前”和“死前”,“大胜对手”和“大败对手”,而在很多情况下,加不加否定副词几乎没什么区别。
  (1)我差点儿摔一跤。=我差点儿没摔一跤。
  (2)他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出发了。=他没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出发了。
  (3)今天是年三十,家里好热闹。=今天是年三十,家里好不热闹。
  (4)她与男友分手了,难免会伤心。=她与男友分手了,难免不会伤心。
  (5)他极力忍住笑出来。=他极力忍住不笑出来。
  (6)除非明天不下雨,我们才出去玩。=除非明天不下雨,我们不出去玩。
  (7)外面很冷,小心着凉了。=外面很冷,小心别着凉了。
  我们发现,每个例句等号两边的基本区别是有无否定副词。按照语法规则,这一差别足以让它们南辕北辙,可是上面的例句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像孪生兄弟一样让人难以辨别。究其原因,我们要从否定副词入手,来一探究竟。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羡余否定。
  (二)羡余否定
  羡余就是多余。一般来说,我们说话或写文章,都力求简单明了。但有时,由于语言习惯的影响和语言发展演变的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羡余成分。
  “羡余否定”,指的是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否定标记成分的出现与否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羡余否定现象也可以叫做“正反同义”现象。
  
  二、否定副词做羡余成分举例
  
  (一)“没”
  1.差点儿没VP
  (1)羡余成分“没”的产生机制及语法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点儿”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由此看出,“差点儿”含有否定的客观意义,加上“没”之后,按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的逻辑,例1“我差点儿没摔一跤”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我摔了一跤”,但事实上“我”并没有摔跤。则说明句中的“没”在句法上是多余的。
  (2)羡余成分“没”出现的语义背景
  首先,由于羡余成分“没”的作用是强调事情没有发生,因此多用于说话人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有一定“庆幸”的语气。
  其次,不论说话人希不希望,指通常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多用于夸张的描写。
  (8)听了老师的表扬,我心里差点儿没乐开了花。
  2.没……之前
  对于“没+VP+之前”和“VP+之前”句式同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时间轴来表示:
  ──────────●T──────────→
  T表示VP发生的时间点,“VP+之前”即T左边的时间。而“没+VP+之前”中,“没+VP”已经含有了表示T左边时间的意思,并且这是一条射线,即没有一点再作为“之前”的起始点了。那么,“没”在“没+VP+之前”的句式中也只做羡余成分,“VP+之前”表示在动作没发生的那段时间,而“没”则强调了这一过程。
  (二)“不”
  1.好不+adj.
  对于“好不+adj.”这一句式,我们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1)好不+adj.=好+adj.=adj.
  在“好不+adj.”中,“好”相当于程度副词“很”,那么在例句中,“好不热闹”应该理解为“很不热闹”了,可实际上却是“很热闹”。在这里,“不”既不表示否定,更没有加强否定,而被忽略不计了。“好不”成了一个表示强调的程度副词。“不”在语音上也弱化了,念轻声。
  (2)好不+adj.=好+adj.=不adj.
  符合以上这一句式的形容词只有“容易”。在这里,“不”具有实在的否定意义,而不作为羡余成分,因而“好不容易”是“很不容易”的意思,倒是“好容易”中的“好”带有了否定的含义,使“好容易”具有了习语的特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特例呢?
  副词“好”的意义为“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但是“好”还有感叹的语气,如“好大啊”、“好难啊”,这样它所修饰的形容词短语就有了大的、难的、令人吃惊的性质。“好不容易”一语并不是从近代汉语中直接遗留下来的,它只是在“好容易”一语的影响下才产生出来的。词语双音化的趋势对“好不容易”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好容易”只有做状语时,才表示“很不容易”。做谓语和定语时,相当于“很容易”。
  2.难免不……
  (9)他这么骄傲,难免不失败。=他这么骄傲,难免(会)失败。
  “难免不VP”中的“不”也应该看作是羡余成分,“难免”即“难以避免”,就是“会VP”,加上“不”,如果表示否定,便成了“不会VP”了。
  难免+不+VP=会+不+VP=不会+VP
  而在以上例句中,“不”虚化了,成了羡余成分,“难免不”结合成一体了。
  由于“难免”是指想要避免但没有避免或很难避免,它后面的VP一般指不好的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如“失败”、“生病”、“难过”等。
  3.忍住不……
  “忍住”即“克制住,不让其发生”,如“忍住笑”就是“不笑出来”,“忍住不笑”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不”充当了羡余成分。
  不过,对于这一短语,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去解释,“忍住不笑”可以看做是“忍住,不笑”的缩略。
  (三)“非”
  1.关于“除非”一词的意义的争论
  “除非”一词,在宋元明清的诗词、戏曲和白话小说中已有不少的应用。上世纪20年代初,两位著名学者胡适和吴承仕,就“除非”到底是“非”还是“非非”在语言学界发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由此引起了人们对“除非”的关注。总体看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除非”即“除了”。
  ②“除非”即“只有”。
  ③兼具以上两种意思。
  2.“除非……才”与“除非……不”
  弄清楚了“除非”其实包含两个相反的意思后,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除非……才”与“除非……不”两个相反的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了。下表可以很清楚地说明问题:
  
  在古汉语中,原先只单独存在“除……不”和“非……不”,后来由于双音化,二词合并为“除非……不”,“非”只起强调否定的作用。后来由于人们的语感对于规范化的要求,才出现了“除非……才”这种用法。
  (四)“别”
  1.小心/当心别……
  “别”做羡余否定的例子只出现在“小心/当心别”的组合中。
  (10)小心别感冒。=小心感冒。
  上述句子中,等号左边在动词短语VP的前面出现了祈使句的否定标记“别”,等号右边的动词短语前面没有否定标记,两类句子表示的语义都是要求听话人防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发生。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表达的意义相同,否定词“别”也成了羡余否定。
  2.“小心别”格式产生羡余否定的语义条件限制
  ①句类限制:必须是祈使句,表示未来事件。
  ②“小心”与VP的语义关系限制:“小心”表示提醒听话人注意,不用于描写。如果表达的是描写和行为的语义关系,句法上要分析为偏正结构,不产生羡余否定现象。如“小心开车”≠“小心别开车”。
  ③VP动词的语义特征限制:VP的动词短语是非可控的。如:
  (11)小心别喝酒≠小心喝酒
  (12)小心别喝醉酒=小心喝醉酒
  
  三、总结
  
  从否定副词到羡余成分,体现了词汇语法化的过程,即独立性减弱,从而与所依附的词渐趋词汇化,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这也是语言发展的趋势之一。而汉语的词汇双音化也促进了语法化的进行。如“除非”、“好不”。
  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羡余否定的存在涉及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任意的还是非任意的问题。从语言系统上来看,每个要素的出现都有确定的内容,都不是任意的。但是从语言的具体实际来看,有些语言要素似乎可有可无,比如一些羡余否定现象。这些现象是具体语言的习惯用法,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因此,对汉语中的羡余否定现象只能进行具体的个别分析。一方面,应该承认这些现象的产生是语言符号组合受到任意性原则支配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羡余否定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理据,在使用上并不能任意类推,它们都要受到较为严格的语义和句法条件的制约。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说“差点儿”[J].中国语文,1959,(9).
  [2]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3]沈家煊.“差不多”和“差一点”[J].中国语文,1987,(6).
  [4]王还.“差(一)点儿”和“差不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5]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6]王灿龙.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J].中国语文,2004,(5).
  [7]袁宾.近代汉语“好不“考[J].中国语文,1984,(3).
  [8]方绪军.析“好/好不+adj.的同义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
  [9]戴耀晶.试说“冗余否定”[J].修辞学习,2004,(2).
  [10]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副词 现代汉语 否定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