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功能看“What,I,Have,Lived,For”几个中译本的翻译】 What I'Ve Done

  摘 要: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功能理论,对罗素“What I Have Lived For”一文的四种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译文与原文的差异,探讨语篇功能对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分析原文的主位结构及信息分布有利于译者掌握文章脉络,翻译应尽量忠实原文语篇结构。同时也应注意英汉差异,适当调整语篇表达,以求通顺地重现原文。
  关键词: 语篇功能 “What I have Lived For”中译本
  
  1?郾引言
  近年,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见解。其核心思想之一在于元功能思想。Halliday提出的三大元功能包括语篇功能、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本文从语篇功能入手,分析罗素“What I Have Lived For”的中译本,探讨语篇功能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2?郾语篇功能概说
  语篇功能是人们组织语言的一种功能,通过语言组织,表明各信息之间的关系,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Thompson,2000)。语篇功能实现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协同完成的(朱永生等,2004)。
  2.1主位结构
  主位位于句首,在交际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而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是话语的核心内容(Halliday,2000)。
  2.2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是信息交流中的基本成分,由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组成。已知信息是指“言语活动中已经出现过的或者根据语境可以断定的成分”,而新信息是指“言语活动中尚未出现或者根据语境难以断定的成分”(胡壮麟等,2005:172)。大部分情况下,信息单位由“已知信息+新信息”构成。
  2.3衔接系统
  Halliday和Hasan(2001)指出:“当话语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成分的解释时,便会出现衔接。”衔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一类是词汇衔接,主要有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和搭配。
  3?郾从语篇功能分析“What I Have Lived For”的几个中译本
  “What I Have Lived For”是罗素自传的导言部分。罗素用简洁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概括了自己一生中所追求的三件事情,即爱情、知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怜悯。该文有很多中译本,这里只就四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简称为译文一(杜争鸣译)、译文二(方舟子译)、译文三(傅雷译)、译文四(胡作玄、赵慧琪译)。下面将从语篇功能的几个方面探讨这篇名作的翻译。
  3.1主位结构分析
  在表达语篇功能的时候,汉语具有同英语一样的主位述位结构。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翻译能够在主位结构上得以实现。
  例1.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对首句的处理上,译文一、三保持了原文主位。译文二将原文位于述位部分的修饰成分前置,虽在语义上与原文相近,但改变了话语原有的节奏。译文四对主位结构调整幅度较大,将原文述位部分详细叙述的三种情感放在文章开头。虽然从汉语表达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在尊重原文主位结构的前提下,不改变原文自然语序而又能达到译文流畅表述的目的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但英汉之间存在着形合与意合对比。若完全忠实于原文的主位结构,在目的语读者眼中可能就成为晦涩的译文。因此,翻译中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原文主位结构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Mona(2000:144)指出,要在主位结构方面实现英语与某种话题突出型语言间的互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例2.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译文一:孩子们在挨饿,受害者在遭受压迫者折磨,无依无靠的老人成了他们子女们可憎的负担,整个人世间充满了孤独、贫困和痛苦,这都在嘲弄着人类生活的理想。
  译文二:忍饥挨饿的孩子,惨遭压迫者摧残的受害者,被儿女们视为可憎的负担的无助的老人,连同这整个充满了孤独、贫穷和痛苦的世界,使人类所应有的生活成为了笑柄。
  例2中,原文的主位较长(下划线标志)。译文二、三(略)、四(略)都保持了原有主位结构,将主位用一系列的偏正结构表达出来,共同构成整个句子的主语。而译文一则采用拆句法,把原文的主位拆散,分别用四个独立的主谓结构的小句表达,构成并列的流水句,再用“这”一词回指这四个独立小句并充当最后一句的主语。最后,“嘲弄着人类生活的理想”也作了较大的变通,实现了动态化顺译的原理,显得简洁有力(杜争鸣等,2008)。经过这样的转换,译文一比其它几个版本的译文更符合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法。虽然译文二、三、四遵循了原文的主位结构,但这样使得句子主语部分冗长,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综上所述,主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有指导作用,有助于译者把握文章的逻辑与脉络,保持原文的文体特色。鉴于主位在信息传递中不容忽略的重要性,译者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主位,避免更换主位导致的信息流失。但如果一味追求译文与原文主位结构的一致性,也会造成译文表达上的欠妥。英汉分属不同语系,表达形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应注意英汉主位构成的差异,在符合目的语表述方法的大前提下,对原文主位结构作合理的转换,以求流畅地表述原文内容。
  3.2信息结构分析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活动。把句子的语义重点、信息分布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是体现译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所在(丁晓梅,2005)。一般而言,叙述由已知内容出发,由已知信息引出新信息,维持语篇的连贯。
  例3.(1)I have sought it, (2)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 ――(3) 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例3阐述了作者追求爱情的第二个原因。分为三个小句(如上所示),第(1)小句与前文对应,展开追求爱情的原因。第(2)小句从已知信息“it”出发,引起新信息“relieves loneliness”。第(3)小句已知信息“that terrible loneliness”成为叙述的出发点,接着阐述关于“loneliness”的新信息。这样的信息结构循序渐进,使读者能清晰了解语篇内容和结构。
  前三种译文在这段文字上的信息结构安排与原文的信息结构基本一致,遵循了“已知信息+新信息”的信息模式。
  译文四:(1)我寻求爱情,(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3)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第(3)小句直接以新信息为出发点,缺乏已知信息的承上启下,造成信息断层,破坏原文语篇连贯性,是不可取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信息结构在整个语篇中的作用,把握原文信息分布状况,理清文章思维逻辑,继而对原文进行汉英转换,才可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3.3衔接系统分析
  衔接手段将结构上不相关的各个成分连接成语篇,使其前后连贯。如何实现衔接手段的转换也是译者应当注意的细节之一。
  例4.Love and knowledge,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译文一: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引人向上升入天堂,但是怜悯之情总是把我带回到大地。
  译文二:爱和知识,只要有可能,通向着天堂。但是怜悯总把我带回尘世。
  译文三:爱和知识是最有可能引领我升入天国。但怜悯之心总是把我拉回人世。
  译文四: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原文中“they”照应“love and knowledge”;“led (me) upward”出现名词性省略现象,省略了动词lead的直接宾语;“but”起连接作用表转折。这几种衔接手段,不同的译者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处理照应手段中,译文一和四用汉语的对应表达,保留了原文的照应衔接,用“其”巧妙直译了“they”,且语言精炼概括,实现了对等。译文二和三省译“they”一词,在语义表达上与原文存在一定偏差。对“lead”后的名词性省略,汉语表达中不能省略“引”后的直接宾语,否则就造成语义不完整。译文一和三还原了被省略成分,译文四用“把”字句,表达原义。而译文二没有注意到原文中的省略,没有进行成分的补充和还原,造成语义缺失。在翻译转折连接词“but”时,四篇译文都采取了直译手段,用汉语对应词“但(是)”,在衔接手段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也符合目的语的衔接习惯。
  例5.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
  译文一:我渴望能消灾灭难……
  译文四: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此句中泛指词“this evil”代表上一句内容,属词汇衔接。前三篇译文只从语义上进行英汉转换,衔接关系较为松散。译文四将“this evil”译为“这些不幸”,保留了原文的词汇衔接,以“不幸”代替前文的人与事,并采用回指照应手段,用“这些”充当指示限定词,使这种衔接关系更为紧密。
  4?郾结语
  本文从三大元功能的语篇功能出发,从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三方面,探讨罗素“What I Have Lived for”中译本的翻译,认为语篇功能对翻译有指导意义。分析原文的主位述位结构及信息分布有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条理与脉络,应尽量忠实再现原文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同时也应根据英汉之间语言差异,采取适当策略调整语篇表达,以求通顺地重现源语文本作者的意图与风格。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Halliday, M.A.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Thompson,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丁晓梅.信息结构与翻译[J].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2-105.
  [5]杜争鸣,陈胜利等.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几个 中译本 翻译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