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_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优化的构建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课堂教育组织形式最优化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最优化策略      教育的多重任务决定了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使课堂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时间比重有所下降。同时,课堂教学的职能却在逐渐扩充,已成为一个在类别和层次上都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系,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职能还将进一步扩充。这两者的矛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最优化策略和思想的构建成了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附能力素质的提高于知识载体之上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它必须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化学素质教育中的能力素质体现在动手和动脑两个方面。
  1.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知识构建的过程。
  例如在讲“《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注意点”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方案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产生水的倒流,使试管破裂。2.实验结束时,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学生在课堂上拼命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课后再拼命背。
  方案二:教师做演示实验,边做边讲解。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高锰酸钾为药品时,试管口放棉花。3.导气管露出橡皮塞少许。4.铁夹夹在离试管处。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能留有气泡,不能一有气泡就收集氧气。6.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7.实验结束时,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等等。使学生明白在做《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时应注意哪些。
  方案三: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八组,前七组其余操作都按要求做,但每组做以下七个错误中的一个:1.试管口略向上倾斜。2.高锰酸钾为药品时,试管口未放棉花。3.导气管露出橡皮塞很多。4.铁夹未夹在离试管处。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装满水的集气瓶内留有气泡,或者是一有气泡就收集氧气。6.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未伸到集气瓶底部。7.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移出水槽。第八组最后做,且按照完全正确的方法做。学生发现实验中前七组的操作都有一个与第八组不同。这时,我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的比较,根据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因为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几种方案的优劣一目了然。方案一属于直接灌输式,虽然《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注意点告诉了学生,但学生除了背外一无所得。方案二先通过实验获得直观印象,再解释现象,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方案三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的比较,根据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因为是自己亲自操作的实验,再探究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得出结论,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记忆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思维与主动概括的能力是前两种方案所无法达到的。
  由此可见,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能力这一目标而言,教法不同,效果迥异。因此,我们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2.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实验性的真理性标准。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实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具体实验的设计。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且要注意实验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常见的碱”的教学中,我采用如下的过程设计教学:教师先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然后问:氢氧化钠也是一种碱,那么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能否与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反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盐酸或硫酸、氯化铁或硫酸铜溶液分别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验证性总结。这种方式融问题讲解、尝试操作于一体,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加强化学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组织最优化的成功,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1.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性。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要求其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性,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思考意识差,对于某些问题习惯于依赖提示、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等。为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或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故意停顿,形成暂时的时空“空白”。例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可能有哪些原因,小于五分之一又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自我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判断正误,给学生留有继续思考的机会,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减少可依赖的基础,强化独立意识,并注意在发散思维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当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增强时,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
  2.对学生严格要求,训练培养忍耐性。
  对学习过程严格要求,会使学生改变懒散、拖沓的习惯,培养一定的耐心和恒心。教师应从解题速度、方法优劣、运算准确等方面提出高要求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近几年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出现了一些既难又繁的题目,若平时不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钻研,考试中见了这些题目往往有些同学会缺乏起码的耐心和恒心去进行思考和验算。当然,从严要求还要有度和量的标准,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无原则地要求高标准会失去素质教育的基本意义。
  3.让学生遭受一点“挫折”,提高承受力。
  有些学生的意志力非常薄弱,有时会因为某一次的失败而闷闷不乐达数天之久,这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降低思维态势,从学生的心理和基础出发,逐步尝试:或一筹莫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通过自身的“失败”让学生看到: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设计问题时,不要让学生都能很简单地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思维。例:某钢铁厂用580吨含的磁铁矿(其余为不含铁的杂质),可炼得含杂质为4%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先将此题用常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这就涉及到正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步骤,这个步骤不但麻烦,而且很容易出现错误,学生往往会做错。但是如果用关系法求解就能很好地避免这一步骤。
  解:设可炼得生铁质量为x吨。
  解得:x=350(吨)
  答:设可炼得生铁350吨。
  教师通过对本问题的讲解,能让学生走过一条“失败―成功―失败”的道路,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意志,提高学生承受力和判断力。
  三、融思想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当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合在教育当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仅是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1.结合我国化学史的伟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古往今来的许多伟大发明与成就令人瞩目。在“序言”、“钢铁”等章节,教材给学生介绍了中国是世界上对在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如造纸术、黑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钢铁的产量等,从而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实践证明,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了他们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
  2.贯彻《大纲》揭示内在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现行化学教科书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在讲授物质的分解和结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和阳离子等概念时使学生初步理解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在讲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课题。如何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研究和总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组织形式 最优化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