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初中正确审美手抄报

  摘 要:时代的发展,把美育问题推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而语文教学正是美育的得天独厚的园地。笔者就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时代的发展,把美育问题推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而语文教学正是美育的得天独厚的园地。为此,笔者想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喜悦和精神上的满足。绚丽的景色,鲜艳的花朵,传神的艺术作品,以及和谐的秩序与科学理论体系,都能使人们获得美的满足。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真实的,纯洁的。它能激发人的热情,陶醉人的情操,使人们在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美的化身。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能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求知欲望。教师自身必须注重课堂的艺术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才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真正、牢固地树立起现代意识,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以及美学的渗透,使广大学生在人文美学和鉴赏和学习中,欣赏美,热爱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富含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在教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通过知识竞赛,我们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个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
  
  二、提倡“美读”体验情感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可见,要想领略外在美必须和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才能情景交融达到心灵的碰撞。朗读在这一心灵交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们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全神贯注地很有感情地朗读。语文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德育、智育、体育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坚持文美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获得知识陶冶的同时,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取得更好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们在熟悉志愿军战斗事迹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三、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别林斯基说过:“对于我们,只是欣赏还不够,我们还想求知,没有知识我们就谈不到欣赏。假如有人说,某某作品使他很兴奋,可是却不能解释这种快感,追究不出这种快感的原因何在,这种人就是自欺欺人。”因此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和审美情境,利用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有关美的知识的教育:如在鉴赏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形、状、声、色等方面去鉴赏,甚至可以请同学画出作家笔下的草、花、雨、风筝。因此在审美实践中,教者要摒弃传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抽象思维教学法,努力把学生引入艺术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新世纪的一代青少年学生才有可能并最终完成“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即变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的“理性的人”,成为精神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

推荐访问:初探 审美 初中语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