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分析*

徐艳萍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课程思政”这个教育理念自从2014 年被提出后率先在上海试点,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最终落地于全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改革中。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进一步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行动指南。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把各类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工具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为基本任务,而人文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语言能力之外还要兼顾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品质的培养。虽然大学英语课程一直都具有育人功能,但是纵观以往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国学与课程的融入度比较低,所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举措和重要保证。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位于西北边陲的应用型工科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应用型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和路径。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课时分配等,是开展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做好这项顶层设计。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工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目前普遍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设定上比较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纲要》明确规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然而目前“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内容欠缺、融入度较低,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加强课程思政的前提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需进一步修订,调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比例,找到把三者融为一体的途径和切入点,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2]。笔者所在高校在2020 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专门增设“育人目标”模块,在每个单元的目标中也增设“思想政治目标”内容,但是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少。鉴于此,高校可制定“教学”“育人”双大纲,其中“教学”大纲仍然遵循之前的制定方针,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而“育人”大纲则与“教学”大纲相呼应,深挖每个章节和知识点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切实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一直是全校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可改变大学英语只作为通识必修课这条路。采取以大学英语这门通识必修课为主干、其它相关课程为辅助的培养方式,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开发设计一系列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视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所在的高校曾开设过“英美文学经典导读”“英美文化与概况”等相关的选修课,这些课程多以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为课程目标。在课程思政新形势下,新开设的课程可趋向于“跨文化交际”“中英诗歌赏析”等中西文化对比课程,还可开设“英语新闻选读”课程,以世界各大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为学习内容,分析媒体报道的措辞,深入剖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立场,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还可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目的是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中国元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除本校开设的英语类选修课外,还可引进知名大学的海量的线上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人文素养,这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针对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认知能力的课程要求一致[3]。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积极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随着课程思政在教学指南中不断深化,多数通用英语教材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也相应地进行了修订和改版,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将其加入课程思政版块,有的英语教材甚至出版了该系列的“课程思政”版,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本中原有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格品质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认同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针对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多元文化的输入、新一代青年成长过程的特点必须融入的隐形教育元素[4]。另外,在解决“有没有”和“有什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考虑教学内容“有多深”的问题,教材中的思政部分是否具有典型意义,融入课堂的思政元素能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层次及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除在课本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还可从新媒体网络资源中萃取育人资源。通过积累多渠道资源,建设立德树人教育案例库,把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笔者参与的本校2021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例,在大学英语(2)教材中,在原有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立德树人案例,如爱国学者钱钟书和杨绛、革命夫妻周文雍和陈铁军、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全国道德模范拉齐尼·巴依卡等,加上大学英语(1)课程中使用过的立德树人教学案例,已初步形成立德树人教育案例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团队还设计了经典语录库,这个库包括古今中外名人语录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用途径如下:在所有课件的首页和尾页加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名人语录,每次课中加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英汉互译内容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从名人语录中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心和决心。此外,针对应用型工科大学的育人目标,应设置专门版块,介绍古今中外优秀匠人和商界精英,引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课堂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应随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做出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大学英语教材,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

20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大学英语课堂越来越依赖多媒体辅助技术,尤其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普及,对信息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综合运用多模态技术,这与现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交际方式更加契合,同时也增强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英语教师应在课堂中多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模态符号,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整合以上资源,使之应用于教书育人之中[5]。同时,应适度使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解惑者的角色,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新疆工程学院2021级A级大学英语(2)改革试点课程为例,在文化主题的单元设计中,课前任务单要求学生精读课文“Learning from China:Three Les⁃sons for the West”(西方可向中国学习的三大教训);
观看视频“谁在定义中国”,然后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视频中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评价;
观看视频“China, you let me down”,该视频是Redacted Tonight(“今夜编辑”)主持人李坎普(Lee Camp)的脱口秀,用反讽的方式赞扬中国在政治上不搞霸权,在经济上脱贫攻坚以期共同富裕。通过这些自学材料,深入思考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背后的文化成因,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树立文化自信。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使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

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适量融入中国文化、经济、历史等内容,也可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中增加中西方文化、经济等方面对比的讨论题,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沿革历程有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并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能够比较理性地把握中华文化和其它国家文化的关系;
目的之二是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在社会价值、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进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年轻人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就有可能避免受到西方文化产品、价值理念的过度冲击,进而把握人生前进的正确方向[6]。

课程思政,教师是主导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习近平曾说过:“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7]。英语教师要增强课程育人意识,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应用型工科大学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虽然课时不少,但由于它是公共基础课,教师普遍认为教学育人目标就是讲授知识,培养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出更大的挑战,教师要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

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执行者来说,教师个人政治素养的提升成为急需完成的一个步骤。大学英语教师整个群体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政治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因为部分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思政育人,以致一些英语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定位不够准确。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尽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不断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思想来武装自己,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授业”专家,更要做一名优秀的“传道和解惑”专家。而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优良的政治素养前提下,教师从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是大学英语教师有机融合课程和思政两个元素的综合能力[9]。

(二)大学英语教师需提升个人的中华文化素养

教师可通过大量阅读中国传统经典作品和历史典籍,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并多关注国内外时事,思辨性地看待中国的外交关系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影响。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将中华文化精髓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并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10]。

(三)政策引领、以赛促教

“以赛促教”也是提高教师思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所在高校颁布了《新疆工程学院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意见(试行)》,自2020 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展示了本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在评优及职称晋升中,对“课程思政”大赛中表现优异的老师在同等情况下给予政策倾斜。高校应帮助教师从传统教书匠的身份向立德树人执行者身份的转变,要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奖励机制。

《纲要》特别指出第二课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必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充分挖掘校园育人的功能,开展一系列校级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前提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一系列活动中,增长知识、见识,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11]。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可借助于国家级赛事,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近年来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英语类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赛(“外研社杯”大学生阅读、写作、演讲比赛)等。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全国决赛逐层升级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能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初赛、复赛和决赛每一段赛程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次战场。此外,校级赛事同样可承载思政教育功能,比如,可举办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可开展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和中国历史故事的比赛,可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设计一次翻译比赛,可赏析中国革命系列优秀影视作品,用英语评述总结。总之,用外语的“面”包中国的“里”,用英语的“皮”包中国的“心”。在这些活动中增强情感认同,增加“四个自信”,使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校园人文素养培育的主干课程,在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发挥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应用型工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要渗透德育教育,将英语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这不仅能丰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增加英语知识的深度,让教育贯穿“三全育人”各环节,贯彻初心使命,也坚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通过课程思政达到育人的最大效果,教师需要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个人素养,拓展大纲制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课堂活动等方面的内涵和实践,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相统一,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学习与科普(2022年16期)2022-04-2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4期)2017-05-29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1期)2014-06-15

推荐访问:工科 路径 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