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课改实验平台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教育改革实验过程,长乐市实验小学自2003年9月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新课程,进入课改实验工作,几年来我校着重从“学习、教研、课堂、评价、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创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一、学习——课程改革的前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课改实验工作的开展。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学习”。(1)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如电大、网大、自考、函授等,现全校大专及以上毕业的有54 人,其中本科毕业的有17人。(2)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新教材培训、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现已参加福州市级及以上培训的有17人。(3)扎实做好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利用业务学习和课余时间,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及有关教育教学刊物,学校还订了几十种教育教学报刊杂志,购买了许多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光盘,装配了电子阅览室,开通了因特网,今年又装配了校园网,为教师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我们还提倡撰写学习随笔,让教师学有所思,学有所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提升理论水平。(4)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五年来已有近百多人次到福州、厦门、杭州等地多所名校听课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使更多的教师成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中坚力量。
  
  二、教研——课程改革的手段
  
  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我校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的同时,也重视教师间的互动——教研。几年来,我们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根本,以改变教师角色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课题牵动为策略,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实实在在地开展教研活动。(1)建立了“六个一”校本教研制度: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周听一节课;每课(章节)写一段教学反思;每月一次教学研讨;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案例。扎实开展课题实验工作。2003年9月开展的福州市级实验课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与创造个性的教学策略”于2006年6月顺利结题。2006年10月又通过了中央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立项工作,现在各学科确立了分课题,各任课教师确立了子课题,进入课堂实践研究阶段。学校每年都围绕实验课题开展了年段、校、市级公开教学研讨活动,进行了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等交流、评选活动,开办了《课改浪花》、《长乐新课改》等期刊,汇编了《优秀论文集》,五年来有近百篇论文或案例在长乐市级及以上获奖,其中《童话——作文与创新的摇篮》等7篇论文获国家级奖,《新理念下情境教学》等8 篇论文在CN刊物发表。
  
  三、课堂——课程改革的基地
  
  教研是手段,课堂教学才是根本。几年来,我校始终重视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重点把好五个关。(1)备课关:严格按照“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主备整理——教前修改”等程序加强备课,切实做到“二立足”、“三关注”、“五精心”,即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教材实际;关注新课标,关注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发展;精心钻研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精心准备教具学具(包括教学课件),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2)上课关:努力按新的理念上好每一节课,注重课堂“十化”。即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3)作业关:作业布置要求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讲求趣味性和生活性,提倡开放性与实践性。作业批改要求及时认真规范,提倡质性评价,及时反馈。(4)辅导关:从学习最有困难的学生抓起,做到:心中有学困生,眼中有学困生,口中无差生。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给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信心。(5)反思关:有针对性地写好“教后记”,善于发现教学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努力向“研究型”转化。五年来,教师角色地位有了明显的转变,大部分教师从行动上接受了课改新理念,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努力由传授者、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2006年林芝老师执教的《小动物唱歌》获福州市音乐课现场教学比赛三等奖,林雪霖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在2006年福建省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录象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陈丹颖老师执教的《数字编码》获福州市数学课现场教学比赛二等奖,杨华老师利用Think.com网络平台制作的教学案例《长城》在中央电教馆与甲骨文基金会组织的案例比赛中获三等奖。
  
  四、评价——课程改革的导向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努力转变评价观念,淡化评价的评判功能,突显评价激励功能,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评价,淡化分数意识。我们对学科成绩评价进行了尝试改革,推行“星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作业情况、技能技巧、活动参与等列入学科成绩评价范围,重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努力做到五点:(1)尊重差异,用不同的尺寸来衡量;(2)重视发展,以纵向的眼光来看待;(3)注重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讲求实效,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5)积极探索,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有益适量的活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学校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场作文、数学竞赛、美术作品展、现场绘画、手抄报展览、科技小制作展览、棋类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以及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走进社区、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另外,我们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着重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从德育、安全、学科延伸等方面探讨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努力使校本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质量的提高,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与困惑,如:教师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过渡,学生个性发展与双基教学的统一,教与学评价的冲突以及课题研究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拓创新,努力协调关系、缩小差距、解决矛盾,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

推荐访问:课改 和谐发展 构建 实验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