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积累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定义,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教材教辅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以便建立个性化资源库,为更好地实施教学奠定物质基础。文章从教材教辅、媒体网络、师生互动三个方面,阐述了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类型和收集方法,并列举了教学应用的实际案例,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资源;收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23-03
  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透过这个定义,我们知道了教学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所有人和物的因素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学资源收集和积累的过程。下面,笔者以政治教学的实际经历来谈谈收集和积累课程资源的过程和体会。
  一、通过教材教辅,获得基础性资源
  教材是由出版社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出版发行的规范文本,它既是国家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制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教材在教学资源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上课就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根教鞭。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资源的定义更加宽泛,它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教材,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视野应该从课堂扩大到社会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仅仅是扮演了一个“引子”的角色,实际上是希望学生站在教材的基础上,去学习和感知自我与他人、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关系与客观规律,从而为人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教材,并不是要否定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它更多地强调的是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所以我们需要超越教材,但前提是重视并利用好教材。然而在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墨守成规,抗拒新课改,上课仍然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片面追求对教材知识讲解和学习的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第二种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整节课大量补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多媒体手段一用,一节课形色兼备,其乐融融。教材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这两种不良倾向为戒,既要重视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同时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让教和学站在教材的基础上,向社会和生活延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从日常教学实践来看,除了教材之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辅,包括练习册、模拟卷、知识点概括等,它们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教材和教辅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本宣科。政治课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教辅虽然是专家编写的,但教材带有一定的延续性,必然无法将时效性知识纳入其中。教辅属于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但是也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变化,根据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和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和时代同步。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第10课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目时,可以将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纳入其中,包括将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生态文明”等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还可以确保知识的时效性。
  二、通过媒体网络,收集开放性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和现代媒体(电教平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体具备稳定性和权威性的优点,但时效性较弱。现代媒体具有便捷性和大容量的优点,但信息权威性较弱,所以应该将两种媒体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实现信息获取的最优化。
  通过传统媒体收集教学资源可以采用剪贴法和摘录法。剪贴法是在报刊或者杂志遇到有用的资料,如果篇幅比较长,如政治人物介绍、典型案例等,可以直接用剪刀裁剪或者复印下来后裁剪,粘贴到笔记本,可以以年为单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做索引和目录。摘录法是遇到篇幅比较小的资料,可以直接用笔逐条摘录到笔记本上,如各种政治名词解释、计算公示、知识口诀等。通过传统媒体手机的资源其优点是权威性较高,有助于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同时阅读不费眼睛,它的缺点是不便于检索和使用。
  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教学资源主要依托计算机来进行,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检索的资源库,资源的形式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电子文档等,可以存储在硬盘上,也可以刻录为光盘。可以通过建立多级目录进行简单归类,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资源库管理软件来进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一是要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网络、电视、视频采集卡、刻录机等硬件设备,并能够有效连接和使用;二是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多媒体处理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光盘刻录软件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海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能够熟练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包括浏览网站,访问论坛、博客,使用baidu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通过电子邮箱发邮件、论坛发帖、博客留言、QQ群组交流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网盘临时性存储资源等。
  通过媒体网络搜集到的开放性资源,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资源的鉴别,既要确保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益补充,又要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极端言论。例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时,可以积极采用切近生活的实例,让课堂变得活跃和生动,做到寓情于景。在讲必修四《哲学与生活》时,应积极采用漫画和哲理故事等资源,枯燥的哲学原理融入进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深入浅出。在讲必修二《政治与生活》时,可以通过对中外政治体制的分析,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要注意避免陷入西方所谓“民主”体制的悖论,做到有理有据。
  三、通过师生互动,获得过程性资源
  《礼记·学记》: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可见师生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获得方式。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用于微调教学实施过程,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成果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资源,除了来自于课堂的,还可以来自于师生课后的交流,包括作业、测验等教学环节所反映出的。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过程性资源。例如,在教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目时,笔者设计了“计算自己一月花费”这个实践环节,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一个月吃穿行要花多少钱,然后估算一年要花多少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天花的几块钱零花钱,今天买这明天买那,看似不多,但实际上累积起来就是很大一笔数字了,无形中加剧了父母的负担,但其中有很多是可以节约下来的。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要心疼父母,学会节约,同时学生提供的统计账单就是现成的教学实例和资源,也进一步扩宽了教学思路。
  师生课后的交流,可以是关于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校园生活、学生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感情,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为教学铺平道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我们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个性化的资源库,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陈月球.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推荐访问:浅谈 积累 收集 课程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