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大一统原型及其当下意义


  摘 要:大一统是中国政治之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特征,其心理原型沉淀在“统”字中。“统”与“充”相通。“充”从育从儿,表示生命的发育成长,是自性原型的象征。就历史而言,“充”是中华先祖的原型,具有深远的统合力。而“充”又通过“中”的原型体现其大一统的原型力量。“中”的本义为“旗帜”,最初标志着氏族之生活、祭祀的围合空间,进而发展为国家政治的整合空间。“中”的整合力集中地表现为“中庸”,而庸从庚(钟)从用(桶),反映了“中”的感召力(钟鸣)和容器凝聚力(桶作为政治整合空间)。“中庸”与礼乐相关,通过和乐实现“中和”。中和意味着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和谐之“和”,本义为“龢”,为编管乐器,为化合不同的“音”(意见和利益)。“统”的原型体现了整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关键词:统;充;中庸;和谐;整合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3-0135-06
  作者简介:罗建平,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海 200237)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即便在短暂的分裂时期,各方也不满足于偏安一方,频频出兵,力图天下归一。这种追求一统的政治心理十分强烈,代代相传,千年累积,构成中国政治文化的地质层。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地质层也反映了这种政治心理,这便是沉淀在汉字深处的有关政治统一的语言原型。
  政治统一的语言原型集中体现在“统”及其同源词上。
  
  一、“统”与“充”
  我们先来看“统”字。统,原指线或丝的头绪(《说文解字》:“统,纪也”),《国语·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引伸为本原、起源;《周易·干》:“乃统天”,有连结、指导、准则、主管、率领、治理等义。统的构词多有褒义,如统领、统帅、统治、统筹、统感、统管、统建、统一、统御、道统、传统、系统、体统、正统、总统、一统、血统、法统等。不论是统的各个义项,还是其构词诸义,究其根本都归结为本义——头绪。
  从汉字音义方面讲,统的头绪义与统的声符“充”有内在关联,“统”的主要义项都可以归附于“充”的原始意象。简言之,统、充音义相通,两者同源(注:统通“充”,见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20页。)。因而“统”的语源原型实际上储存在“充”字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充”的原始意象获得中国政治文化中大一统的心理原型的认识。
  《说文解字》:“充,长也,高也。从儿,育省声。” 许慎的解释暗藏玄机。从字义上讲充为长、为高,但从结构上讲从儿,育声,字义和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认为:“充,育一声之转。或曰:从育者,会意,育子长大成人也。” (《通训定声》)依朱氏之见,充的本义当是生育、养育,如同植物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高且长,由此引伸为充满、充实(沛)。从整体上看,充的字象表征了人的发育、成长,隐含着两个信息:一是生养、生源;二是发育成熟的人。这两个信息影响了统的构词:从生养、生源方面讲,统因此有了头绪、本原、起源义;从发育成熟的人方面讲,统暗含了人的特殊性,即字源上,统的语义场中有一种人主、人本方面的潜台词。
  这个潜台词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它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充”很可能是我们先祖的图腾,象征着氏族、部落的兴盛发达(充满、充沛),或者说象征着氏族、部落的人丁兴旺(注:充的生长义与部落有关系。在英语中与部落一词有音转近源关系的词thrive即有兴旺、繁荣,人的成长、茁壮等义。),进一步说,“充”字的无意识深处蕴含着汉民族“先祖”的原始意象。“充”作为先祖的图腾,自然成了氏族、部落和民族团结统一、领土完整的象征,成了汉民族、汉文化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凝聚力。于是“充”的原始意象通过“统”表达了中国政治的原初心声。在此意义上,充作为统的初文,统再借其头绪义迂回出充的原始意象——民族统一的图腾。
  图腾是民族自我实现的精神支柱,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其基本意象取自龙的绳形及其贯穿其中的诸动物特征物(其它氏族、部落的图腾)的统一体。这个绳形物文字形态即“统”(线的头绪,线形)。若从会意分析,“统”从绳(纟)从充,其中绳是权力的象征(注:绳索是王权的象征,杜梅齐尔指出“伐楼拿的绳索,犹如这位最高主宰本身,同样法力无边;它们象征着首领们掌握的神秘力量:法律,行政机构,王室和公共的治安力量,所有的一切权力”。 见[法]让·谢瓦利埃、 阿兰·海尔布兰《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20-821页。),此乃先祖(充)手舞长缨统领诸方氏族、部落的原始意象。
  现在,让我们再来端详“统”字,那远古的统领变得高大、清晰,我们感到身上的血从远古流来,这就是我们的血统。此刻,我们也就明白了统的构词多含褒义的缘由了,我们的根系让我们认同这些构词、这些概念。
  这是从汉字文化、汉字心理出发的“统”字意象分析。就汉语而言,“统”与“通”音义相通,这意味着,统一的国家(天下一统)货币、交通、商旅等畅通无阻,万事亨通,一片兴旺景象,如秦帝国在文字、度量衡、车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汉唐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盛景,以及元帝国带来中西文化的大交流。
  “统”还与“同”音义相通,这既表明同文同宗是大一统的文化、心理和血缘的基础,又表示大一统长治久安的社会理想,如儒家的大同社会。同则亲,处处有认同的亲切;同则通,一体化时代的社会效应和政治理念。同还有聚集、协调义,象征着大一统的国家聚集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当下话语中的“举国机制”),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同时又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
  如此,“统”融合诸方而成“同”,国力强盛;“统”领天下而见“通”,政通人和。显而易见,这些都是“统”带来的历史成果和积极因素。
  
  二、充:自性化及其统合功能
  “充”的先祖意象,最初以盘古的形态出现。在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充”的生育和生长的历史轨迹,那种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带来天地光明,死后又全身化现为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的伟大业绩。盘古是自然历史的“充”,那么人文历史的“充”呢?
  人文历史的“充”,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神人意象。通常意义上,三皇五帝都是中华文明的先祖,也是“充”的具体形态。“充”有如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在中国远古历史的展开过程中,经三皇五帝,又赋形为“夏”的形态。“夏”的字源结构,与“充”的意象最为接近,具有特殊意义。而“夏”自古以来作为中国代名词(华夏)是有其文化心理渊源的。我们发现,夏的甲金文形态正是一个四肢开张的人(注: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5页。)。古文字描述的一个伸张四肢、顶天立地的人不可能是凡夫俗子,很可能是类似盘古的人物,在远古的记忆中一定功勋卓著,故而特存字“照”。
  从历史角度讲,夏为夏部落,早先其人聚居繁衍在夏地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一带。禹治理有方,取信于舜,被封为“夏伯”。而作为夏部落的始祖,“充”的原型借夏禹而发展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作为历史国家的开创,是意味深长的。夏有大义(“大”也是一个伸张四肢、顶天立地的人),《诗经》:“夏屋渠渠”(《秦风·权舆》),其声符字“厦”即取其大义。正如充有长义、高义,表示我们先祖统领天下的气魄和能力,也是整合诸氏族、部落的感召力量。“有容乃大”,夏统一了当时可以融合的一切力量而变得强大、充实。

推荐访问:原型 意义 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