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网络化:全球产业分工的未来发展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x/rmlx201615/rmlx20161507-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x/rmlx201615/rmlx20161507-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x/rmlx201615/rmlx20161507-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x/rmlx201615/rmlx20161507-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x/rmlx201615/rmlx20161507-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x/rmlx201615/rmlx20161507-6-l.jpg
  【摘要】产业分工在区域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外的深化与变革,不仅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新发展,而且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以东亚一体化为样本的“开放区域主义”为区域范围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平轴模式”与“双核模式”是产业分工在东亚区域的实践新样式,“四环模式”与“网络模式”是产业分工在区域间合作与全球建构进程中呈现出的新思路。中国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区域化与全球化进程,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努力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构造基于区域间主义的全球分工合作网络框架,进而塑造更为合理与合作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关键词】产业分工 开放区域主义 平轴模式 双核模式 全球网络架构
  【中图分类号】F1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5.006
  世界格局变迁以经济发展为引擎,经济发展以产业分工为基础,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构、再构实践和进程成为世界形势大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世界以及区域权力结构变动,国家间利益博弈的跌宕起伏,以及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复杂交织,都与以产业分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因素息息相关。恰是不同经济要素在世界不同区域的分配差异性和层次性,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世界体系中地位和影响的差异性,这种结构性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和决定了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性产业分工框架中的权力满足度以及实现度,进而塑造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并在开放区域主义的理念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大促进了这一变化。事实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区域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升级的动力源,中国参与和推动的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以区域性进程为基础的跨区域合作,乃至全球性网络化架构,逐渐形成了一种世界性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并在未来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渐进性的催生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国在以东亚区域和国际性产业分工为基础,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区域间合作机制的建构,从而最终形成网络性世界体系进程中可能的作用。
  开放区域主义理论框架
  冷战结束后,“区域主义”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展开,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理论指导。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复杂化致使“区域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执行似乎淡出了国际社会的视野,①但在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区域主义的行为仍在发挥着推动国际合作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传统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和开放区域主义三个阶段: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注重在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基础上推进贸易融合的“浅一体化”(Shallow of Integration)进程,是一种最为经典的“区域主义”实践模式,可称之为“传统区域主义”;北美自贸区通过在不同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推行贸易、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的“深度一体化”(Deep Integration)②进程,掀起了内涵不同的“第二波区域合作的浪潮”,③可称之为“新区域主义”;而“开放区域主义”是区域化发展的另外一种新模式,它既吸取了传统区域主义的合理因素,注重特定的区域性,又将新区域主义加以深化,强调区域化过程中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从区域主义发展的东亚实践进程来看,东亚区域主义可以被定义为“开放区域主义”,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其一,相对明确的地域性。东亚国家基于内部自然融合的作用和面对世界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压力,逐渐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东亚区域意识(regional awareness),并形成了区域认同感(sense of identity),从而决定共同推进东亚一体化,建立东亚共同体。“开放区域主义”首先要求有相对明确的地域范围作为一体化的平台,这是某种程度的传统区域主义的回归。当然,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在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多层性的基础上推进的,凸显包容性(inclusiveness)。也就是说,东亚区域化是在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区域整合,将形成一个多样性中的统一体(Unity with Diversity)。④
  其二,内部的开放性。东亚国家在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中十分强调“一致性”与“舒适度”,“协商”与“合作”,这决定了东亚合作机制的观念开放、进程开放和体制开放。所谓观念开放,指的是东亚各国处于一个平等互敬的大家庭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只要能够提出符合本区域整体利益的建议,便可以得到鼓励和支持。这就是一种开放式的观念主导模式。所谓进程开放,指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并不要求成员国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处于同一水平。所谓体制开放,是指东亚国家反对大国以自身利益主导区域合作而危及小国利益,反对一些国家将自身需要强加于别国而损害整体的协调,反对国家间相互激烈竞争与对抗而破坏区域的稳定与和谐。在东亚合作进程中,中日韩三国都愿意支持东盟的主导作用,实力相对较弱的东盟所保持的这种特殊地位,保障了东亚合作机制的有效和稳定。
  其三,外向的开放性。东亚国家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并不排斥区域外组织和国家,相反,对它们以某种形式的参与持欢迎的态度。⑤迄今为止,东亚国家以东亚区域为基础与区域外国家和组织建立了一系列多边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有东亚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外长对话会议、亚欧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亚非次区域组织会议等,东亚国家几乎与世界的所有其他区域都建立了对话与合作的平台。⑥
  由此可见,东亚“开放区域主义”所决定的东亚区域合作模式,既吸纳了传统区域主义的合理因素,注重区域性,强调一体化应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同时又将新区域主义的意义加以深化,强调内部的包容性,并容纳区域外国家以某种形式参与,从而实现了对“新区域主义”的一种超越。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东亚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一个双层结构的框架,即一方面以“10+3”为平台深化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以东亚13国为一方,积极开展与东亚区域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这样,东亚区域通过这些多边的机制化安排,将自己很好地编织进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网络之中。

推荐访问:网络化 分工 未来发展 体系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