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


  2015年3月17日,基辛格再度访华。这位92岁的老人自称“访华近百次,认识中国5代国家领导人,中国是我生活相当一部分”。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老朋友。
  富有传奇性的经历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美国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第一次访华,他成功地为美国总统争取到会见毛泽东的邀请,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2015年5月他已经访问中国50余次,见过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所有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位前官员和智库学者在中国享有与基辛格一样的待遇和荣誉。
  基辛格的生活经历富有传奇性。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费尔特市一个犹太人家庭。1938年,为逃避纳粹的威胁,基辛格全家移民到美国纽约。此后,他进入纽约的华盛顿高中念书。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奔赴欧洲战场,担任德语翻译和参谋工作。1947年9月,基辛格退伍,根据美国战时的士兵权利法案,他进入了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读,并享有奖学金。1950年毕业后,他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获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基辛格回到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研究报告。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同年他被哈佛大学聘为讲师,并于1959年升为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他在哈佛期间,完成了自己的思想构建,并发表了五部著作。
  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9月起兼任国务卿。之后直到1977年初福特总统下台,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参与制定美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名噪一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国务卿。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他离开政界之后,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秘密访问中国是基辛格一生的顶峰,一跃成为国际知名人士,拥有了世界级影响力,20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基辛格著有《复兴的世界》(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国家战略问题》(1965)、《白宫岁月》(1979)、《纪录在案》(1981)、《动乱年代》(1982)、《大外交》(1994)、《基辛格越战回忆录》(2003)、《论中国》(2011)、《世界秩序》(2014)等21本著作,这些著作大多数在中国都被翻译出版。基辛格自1977年离开美国国务院至今已经38年,但仍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战略思想、外交实践和无数的媒体采访在世界上和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他在中国走到哪里都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使者,名气为他在中国带来了礼遇、财富、机会和明星待遇,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
  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追求实力至上,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核心。他曾写道:“纵观历史,国家的影响力基本上与各自的军事实力成正比。”现实主义者信奉,只有军事实力才能保卫国家。俾斯麦曾写道:“看在老天的份上,国与国可不能靠感情用事结盟,不能天真地以为只要做了好事,我们所有的牺牲就可以得到回报。”基辛格深以为然。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信誉和诺言也能决定一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争取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而不是想象中的最佳结局。把军事力量从世界事务中踢出去的想法是伟大的,但世界并不完美。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不完美的路径才能实现。由此,基辛格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的秩序。
  基辛格在《国家战略问题》一书中对现代力量的性质进行了定义:进攻力量是一个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能力;防御力量是指一个国家避免受他人胁迫的能力;威慑力量是指通过同等或更大威胁,以慑止某些威胁或行动的能力。力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总是相对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心理因素。上述诸因素在当代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使现代战争的总动员成为可能,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现代武器的主要目的是威慑,但威慑既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心理问题。它取决于侵略者对风险的评估,而不是防御者对风险的评估。可见,核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集中优势力量的思想,它涉及政治、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包括一个国家为谋求生存和实现其国际影响而采取的每一项行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大致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两者的基本差异来源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看法。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制度的改良来加以改造,对人性的乐观信仰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对现实政治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理想主义者强调,经道德规则的制约,在国际法和国际集体统筹安排下,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实现永久和平。现实主义者则植根于对人性的悲观理解之中,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现实主义者轻视意识形态,着眼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理想的道德规范。他们眼中治国的最高目标是稳定,而实现稳定的最理想途径,是通过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联盟,谨慎的力量权衡,还有就是影响力的竞赛。而在外交事务中,道德的作用小之又小。基辛格就是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不与武力相结合的外交是无效的,军事战略必须承担的任务,是发展逐步使用武力的原则和能力,以支持外交行动。

推荐访问:基辛格 中美 使者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