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精神是永恒的,不管在任何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看到当代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与矛盾,并积极探索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键字: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在古代对我国的文明进步产生过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因此,高校应把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抓不懈。
  
  一、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民族精神的含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就其基本倾向而言又是一致的,即把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以二者的关系规定民族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的某种精神特质,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当然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各个民族在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就好象法国人的激情浪漫、美国人的大胆实际、德国人的理性思辨、中国人的含蓄谦逊等。“因此,我们可以视民族精神为某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积淀于民族文化之中、构成民族特征的稳定素质和共同品格。”
  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铸就的,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基本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厚德载物、和谐兼容;爱国奉献、勇担责任;天人合一、求是务实、与时俱进等几个方面。这种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永恒的,至今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他还指出:“一个民族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我们党首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在党的重要文献里提出。随后,胡锦涛又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更突出说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指明了方向。
  新的时期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意识形态、思潮、价值观念一齐涌入高校这片净土,使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凝聚、支撑和教育的作用是牢固不变的,而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正是源于这些作用。因此,民族精神的培育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一样注重群体性的特征,这种群体性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与目标溶人民族和国家的共同目标当中,由此赋予民族精神以一种无形的导向作用。第二,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方向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努力方向来看,既然是方向,它就发挥着引导全族成员向前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中,如仁、义、礼、廉等精神所包含的导向功能更是深刻精辟,对培养大学生的品格塑造意义持久深远,在此就不一一论述。
  民族精神的激励作用。激励作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因为中华民族精神反映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利益,所以能够激励和鼓舞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奋斗。
  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把全民族广大成员集合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这是因为民族精神具有高度自觉和浓烈理性色彩,能够使中华民族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如同一面旗帜,把全体^民的意愿、利益紧密地统一起来,并能沟通上下左右的感情,形成协调合作的局面,共同推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民族精神的支撑作用。一个民族要站立起来,首先要有支柱把它支撑起来。江泽民说:“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我们中华民族里,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正是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它一经形成,便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起到教科书的作用,教育着中华民族的广大成员。
  由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民族精神的培育之中,营造一种适合时代特点结合方式,让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导向、激励、凝聚、支撑和教育大学生,这应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困境与矛盾,有的时候甚至相背离。
  
  (一)思想的崇高性与生活的现实性的矛盾
  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似一粒种子在每个人特别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心里萌芽发展,如“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谁也说不清它们曾让多少热血青年为之动容,为之振奋,影响和塑造了多少英雄豪杰。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的文化精神的同时,大力宣传当代人中的先进的、典型的革命精神,鼓舞教育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使他们成为健康高尚的社会接班人。然而,生活的现实性也让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看见二者中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风气大幅度滑坡,社会治安比较混乱,有些歹徒甚至干脆把魔爪伸向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安全、精神造成的严重的困扰。例如,近年来歹徒校园作案十分猖狂,校园结伙持刀抢劫、校园盗窃案频繁发生,有些大学生在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不畏强暴,勇敢反抗,但因寡不敌众,有的不免造成伤残。面这样的问题,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始反思原来的教育思维,究竟是鼓励学生不畏强暴与歹徒搏斗还是放弃反抗,选择逃生的时机?某高校一女研究生晚上九点多钟在校园小路上行走,遇到持刀歹

推荐访问:浅谈 民族精神 培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