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提高高校德育的成效


  摘 要:传统礼育思想融合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立足现实 和未来,发掘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借鉴其合理有效的方法,将礼育运用到当代高校德育当 中去,对于增强高校德育的成效与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礼育;礼育思想;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12-0099-02
  
  中国传统礼文化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 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礼为中心的特有的文化模 式。中华的礼仪包括礼俗、礼节、礼貌、礼仪等,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一、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
  
  1.礼的原初形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先秦时期趋于完备,是中国人伦秩序和原则的最集中的体现。春 秋以前,礼表现为以习俗为基础的行为规范,不分内容和形式,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 规范,融习俗、道德、政治经济制度、婚姻制度、思想准则为一体。礼渗透在社会机体的各 个方面,对汉族文化的形成有过巨大的影响[1]。春秋时期,礼开始被分为礼之仪 和礼之质。所谓仪,指的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又可称之为是礼的形式;所谓质,则是指礼的 内 容和精神。礼的精神是礼的核心之所在,礼的精神重于礼的外在的形式,礼的精神所包含的 内容现在仍然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和向导。
  2.礼育思想的源流
  孔子开礼育之先河。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己任,其人生历程经历了一 个从好礼、学礼、知礼、相礼进而成为礼乐大师的 过程。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主 线,孔子教育的重心即是“礼育”。从孔子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其教育实践看,他始终将礼看 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他大力提倡“学礼”、“知礼”、“立于礼”,从而开了 儒家礼育之先河。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后世儒家的因承损益,礼育 的思想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系统,其中关于礼制、礼仪、礼义等方面的 教育与培养始终是其核心内容和主导方面[2]。
  3.古代礼育的涵义
  礼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礼制、礼仪、礼义、礼教等四个方面,其中包括了 君君、臣臣的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的国家伦理,也包括了孝悌、亲亲、信 义、仁爱、恭敬、勤俭及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社会和家庭伦理。儒家的关于礼的思想 ,其精神实质在于“分”,“分”是礼的主导,即所谓“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 》)。“分”可以使每个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分”是礼的主导,而“和”与“中”则 是对“分”的补充,这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把“分”与“中”与 “和”等统一起来就会使各个等级的人各安其位,就会实现等级分明之下的和谐。不难看出 ,中国传统礼育中的等级伦理观显然是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等级社会 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礼的制衡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此我们须合理地继承,更须有所扬 弃[3]。
  
  二、发掘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提高高校德育的成效
  
  大学阶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时期,是青年人成才成人的一个重要阶段。结合我国社会 的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发掘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对大学生进行礼的教育,可以让 大学 生将知礼、行礼成为自觉行为,可以使大学生将礼的道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修养,使道 德从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校德育的成效。
  1.借鉴传统礼育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营造和谐校园礼育文化
  传统礼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礼育典籍《礼记•曲礼》 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 兄弟,非礼不定;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这足以说明礼的重要及其影响之广泛。 因此,人们学习和掌握“礼”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了解社会规范、进而自觉地实现自己的社 会化的过程,而这正是符合德治的宗旨的。礼育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对于当今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有其重要价值。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都需要和谐和有序,需要协调与可持续 的 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中坚,所以借鉴这种有序的人伦思想在大学生 中开展礼的教育,有助于和谐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秩序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 进步 和协调有序的发展。校园礼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礼育至关重要,大学礼育的很多内容都可融 合在校园文化里。通过校园礼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接受礼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 成良好的学风和个性品质。高校通过营造礼的氛围,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礼 育营造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网络,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报纸刊物、校园网络开展 有关礼的知识的教育,可以使礼育的影响得以扩大,可以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礼的 熏陶,从而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以礼为先”的大学精神,并使这种精神渗入大学生的心灵 ,使大学生把其内在的道德认知和外在的礼的行为表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2.借鉴传统礼育对道德教育目的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课堂礼育的作用
  古代大学的教育,据《内则》和《学记》记载,要集中与系统地对学习者进行礼乐的教育。 儒家设计了非常完美的君子形象,士、君子、圣人是其理想人格的三个层次,它在客观上促 进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鉴此,通过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人伦,对于推动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礼的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课堂教育是礼育的主渠道。课堂上的礼育可以有 两种 方式。其一,在课堂上传授礼的知识。通过这种课堂传授可以使学生了解礼的起源与流变、 礼的精神内涵、礼仪的规范等等,从而为他们正确地用礼打下一个知识的基础。课堂传播的 内容可以包括礼仪的基础知识、传统的礼仪、现代家庭礼仪、现代校园礼仪、现代职业礼仪 、现代公共场所礼仪、涉外礼仪以及个人的仪态与修养等[4]。其二,发挥教师的 礼的行为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应随时随地地表现出自己适当的 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礼仪方面的要求。从对受教育者本身的要求出发,要使教育者个体 品质中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诸方面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借鉴传统礼育对德育内容的拓展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礼育活动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符合人性的需求,其精华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孔子首创私学 ,把礼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礼俗仪式、各种典章制度以及礼 与其他德育项目的关系等,以让学生知礼与守礼。继承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加强传统的道德 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让受教育者学会基本的道德规范。
  借鉴传统礼育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礼的教育,其具体措施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 ,如辩 论赛、青春风采大赛、礼仪大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学位授帽 仪式等等。还可以开展礼仪讲座,以提高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请著名美容师 举办美容专题讲座、带学生到茶圃观看茶道表演、到五星级饭店参观礼仪训练等,把着眼 点由“外灌”转移到“内塑”,把着力点放在激励起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塑造的欲望上。

推荐访问:德育 成效 发掘 内涵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