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


  【摘要】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是指导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正确的认识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民族工作的开展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对如何促进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族关系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问题在2005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 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 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 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基石之一,在最新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并确立的各民族并把“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作为考量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态的目标,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核心利益。
  一、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中国特色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梦”。只有最大限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能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合力、社会环境;就能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利,进一步才能更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国综合国力现阶段正处于高速、蓬勃的发展时期,在发展的途径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民族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有些民族问题甚至是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为推动各民族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一、为推动各民族发展提供现实条件。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客观上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和思想文化层面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直接的后果是引发少数民族新的不平等感。而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缩小了东西部的差距,还推动全民族共同发展。
  第二、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现实条件。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各民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民生等一系列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民族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新要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新发展。这包含了和睦相处的交往状态,也体现了“和衷共济”的凝聚力量。我们只有在不断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第三、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现实条件。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先解决好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文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和谐社会等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和谐发展不仅仅是各民族内部的和谐发展,还应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民族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民族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唯一途径。
  二、如何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使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能更好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国家本质、代表人类共同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核和灵魂,我们应该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关键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然途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与教育不仅应该在全党,而且更应该在全社会进行。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政治理想的价值共识,进而内化为自觉地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最佳保障。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在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切实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党的民族政策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仅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保障,而且也是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处理好新时期国内民族事务的重要保证。只要党的执政、国家的治理充分代表和保障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够赢得各民族人民的同心同德,就能够创造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和谐局面,就能够使56 个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其优秀传统, 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 进而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因此, 必须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从而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 其在凝集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等方面作用力的大小对民族团结的发挥至关重要。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民族身份,同时优秀的文化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才能具备恒久魅力。因此, 我们要处理好国家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 自觉把握自身发展的脉络, 要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个性以及多样性,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共荣。

推荐访问:和衷共济 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 民族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