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清军镇南关大捷再审视


  摘 要:光绪十一年(1885),清军在镇南关大败入侵法军,取得近代以来中西战争第一大捷,扭转了中法战争大局,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一批与镇南关大捷相关的历史文物,文章结合馆藏相关文物从战时环境、战略战术、士气人心等方面重新审视镇南关大捷。
  关键词:镇南关大捷;馆藏文物
  光绪十一年(1885),清军在镇南关(今凭祥市友谊关)大败入侵法军,取得近代以来“中西战争第一大捷”[1],从而扭转了中法战争大局,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然时至今日,国人只悉其大概,对该战的种种细节却不甚了了。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一批与镇南关大捷紧密相连的文物,以最为生动鲜活的实物,为人们呈现距今133年的那场战争最为真实的细节。文章将结合馆藏相关文物的述评,从战时环境、战略战术、士气人心等方面,重新审视清军取得的这场镇南关大捷。
  1 由主和转向主战,招抚黑旗军以战西线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遭遇惨败,其欧洲霸主地位日渐被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所取代。为挽回其在亚洲的声誉和影响力,并开拓世界殖民市场,法国愈发觊觎地理位置优越的越南,便与长期为越南宗主的清廷产生矛盾,中法遂开始构兵。然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清廷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以致一旦言战清廷庙堂则竟日舌战、莫衷一是。此次,面对据有坚船利炮全副武装的法国军队,清廷主和派与主战派同样据理舌战,这让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多方犹豫迟疑。一方面派军入越,却又限制军事行动,尽量避免与法军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派人与法接触,等待和谈之时机,希望能不战而定和平之约。蹉跎间,光绪九年(1883)和光绪十年(1884)法国先后撕毁《李宝协议》《李福协议》,继而从越南攻入我国境内。清廷遂偏向和议,边防军消极应战,军饷物资匮乏,越南山西、北宁相继失守,中国边境受到严重威胁。后随谈判失败,局势紧急,清廷下令重新组建军机处,主战思想开始占据上风。光绪十年(1884)八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
  纵观整个中法战争,战事涵盖海战和陆战两方面。海战中,法国海军先后攻袭福建和台湾,是为陆战之骚扰牵制。陆战则主要在越南北部进行,分东西两条战线:从河内以北,沿北宁、谅山达我国镇南关,为东路战线;从河内沿红河西北上,经山西、兴化、宣光,为西路战线。主和转为主战之后,清廷一方面调派湘、淮、鄂等军进入东线战场,一方面公开招抚刘永福,以其黑旗军为西线战场主力。
  “刘永福者,广西上思州人……所部皆黑旗,号称黑旗军。……一战而斩安邺……法军忌永福。”“法人破东京后,每日增兵,悬万金购刘永福。”[2]鉴于刘永福在越南的声望以及抗法的成效,清廷的主战与主和派最初都想借力于其,采取拨军饷、军械等途径暗中对其进行资助,以牵制法军。清廷明令宣战后,则公开招抚黑旗军,授刘永福广西记名提督,以其为陆战西战线抗法主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面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所用的军旗(图1)。旗纵297厘米,横302厘米,藏青土布制作。旗上用白布缝制“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10字,中间为180厘米×140厘米见方的繁体“刘”字,旗身褪色。旗周边镶35厘米宽的白布为后缝制。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是清代防军编制,隶属于两广总督。两广总督标兵分为左、右、前、后、中五营,各营管带一人。
  光绪十年冬(1884)至光绪十一年春(1885),清廷组织黑旗军与滇军在西线战场上对法军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时间作战,史称宣光之战。该战使法军久困重围,使得东线远征军总司令波里也为首的法国精锐部队不得不回援西线,从而使法军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广西,为冯子材整军备战创造了条件,侧面促成了镇南关大捷。
  2 察情勘势,以己之长制敌之短
  2.1 组建萃军,挺进南关
  法军西线战场陷入困顿,便转向东线战场,以期打击清军主力,迫使清军投降。随着法军主力转向,东线战场上清军形势急转直下,以潘鼎新为首的清军主将皆不战而退。为挽救危局,光绪十年(1884)十月,奉命督粤的张之洞制定了“争越以振全局”的战略,并由广东出军两支,一支为王孝祺部,一支由“熟悉边情,曩年剿平越匪,威望远播”的冯子材“督募勇十营”[3],紧急开赴前线。
  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三日冯子材方受命募军,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便必须从钦州开拔。军情似火,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编练一支部队,冯子材采取的办法一是改编已有团练,二是在各乡、各村公开树旗招募。因冯子材在钦州当地声名赫赫,一时间应者云集,最终共募得十营,约一万人。因冯子材字萃亭,故其军称“萃军”。此外,在开赴前线的路上,冯子材还不断收集溃勇,不断壮大萃军的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柄中法战争时期冯子材使用的宝剑(图2)。
  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法軍攻陷谅山十日后侵占镇南关,但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然而此时,尽管镇南关一战迫在眉睫,清军各系军队却因边关“暑蒸湿结,瘴发疫流”兵力大减,再加上各派系主张不一,战时无法积极配合。危难存亡之际,冯子材率萃军挺进镇南关。
  2.2 考察地势,筑墙挖沟
  冯子材到镇南关后,积极考察边情地势,做好战前布防。镇南关位于凭祥西南,距凭祥约15千米,地势险要。左右皆为峭壁石山,中设关,两旁建城,入口仅有一条大道。入关后往北走10里(5千米),四面山峦起伏,只东西间有一狭长盆地,为隘口圩。镇南关周遭地形形似一只开口的鱼,若能引敌深入盆谷,便可使敌军如入网袋之中。鉴此,冯子材便选择隘口作为主战场,在关道上横跨东西两岭筑一条拦路长垟。长垟用草皮和泥堆砌而成,高七尺,长三里,厚一丈(高约2.33米,长1500米,厚约3.33米),每隔八丈十丈开一缺口,缺口上装上闸门,是为拦岗闸,又称垛墙。垛墙可以有效避挡法军炮火,闸门方便将士出入。在垛墙外,冯子材还派人广挖梅花坑,坑上盖上草皮泥。一来可以挡炮,二来可以让将士隐藏埋伏。至此,冯子材根据周围的地形地势建起了较为完整的防御阵地。

推荐访问:再审 大捷 中法 清军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