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问题探究


  [摘要]目前,大学生中弥漫着一股厌学风气,如果任其发展,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文章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风气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 厌学问题
  [作者简介]李玉运(1974- ),男,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庆 40112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71-02
  
   在我国,考上大学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学更难,大学生本来应该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学刮起了厌学风,大学生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不仅对学生自己、对学校、对社会,而且将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大学生厌学表现
  
  (一)丧失进取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这部分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也就实现了人生的理想,没有必要再像中学那样去努力学习了。由于缺少进取心,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什么才学什么,存在“混文凭”“等毕业”的心态。
  (二)学习被动,缺乏主动
   表现好的,尚能坚持听课,完成作业,把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任务完成,课下就很少主动去学习或阅读课外书籍。表现差的,厌学程度较深,晚上上网打游戏、聊天,或者喝酒打牌,很晚才睡觉,第二天早晨或者不起床在宿舍睡觉或者迫于辅导员的压力勉强起床在课堂上睡觉,这样的学生迟到、旷课是常事,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只等着考试前突击背诵侥幸过关,或者去抄袭别人。还有的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上,心却飞得很远,要么发短信,要么看杂志,就是没有听老师讲课。
  (三)程度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根本不学习
   这种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根本不像是一个大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或恋爱,从来不进课堂,或迫于老师的压力,坐在教室里,但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像是在听天书。这种学生的下场可想而知:大部分课程不及格,先是退学警示,接下来是留级或退学。
  
   二、大学生厌学原因探析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1.政府对高校干预太多。目前,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高校独立办学权的重要性,也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规定大学应享有独立办学权。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不肯放权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仍然干预较多,管得太细,使高校很多方面的自主权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高校自主权缩水、受制于行政机关的情况下,为了学校的生存,高校只能是围绕教育行政机关的指挥棒来办学。学校主要领导普遍是对上负责,即对上级机关的领导负责,缺乏对下负责的意识和机制。一些高校校长想得更多的是某些指标性的工作,而不是教学。学校在行政权力的束缚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无法对迅速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和变革,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这是很多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
   2.高校内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教学改革迟缓,不能适应学生需求。第一,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也随之下降。当前,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当前许多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改革步伐缓慢,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掌握系统理论,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讲授系统知识,忽视开发非智力因素;重视强行灌输,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的陈旧和保守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所难免。第二,专业设置不合理。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体系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课程学习也缺少选择性,一方面,学生喜欢的课程难以开设,或者开设了但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某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又不得不学、不得不考。第三,考试形式简单,内容单一。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方法中,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以闭卷为主,形式太单一,不能全面客观考查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考试内容也是以反映学生机械记忆能力为主,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的题目不够。在这种考试体制下,很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背诵就能过关。这就给学生一个错觉,大学里不学习也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2)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考评出现偏差,不适应教学需要。一方面,许多学校的政策导向,使教师对教学的本职工作不重视,把精力投入教学以外的工作。许多学校对科研倾斜,而对教学只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达到规定的数量,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漠不关心,致使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压力,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在对教师晋升职称的考核中,虽然教学成绩与科研成果一直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又缺乏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往往只以科研是否达到规定的数量及数量的多少为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就造成一大批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很多老师不花时间去钻研教学的内容,去搜集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先进的教学方式,仍然采用最老式、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授课方式;很多老师不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下课夹着书本就走,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搞科研写文章上面,甚至有的老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校外上课挣钱上。这样就导致很多教师授课内容知识老化,方法简陋,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师资队伍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性,没有系统地制订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得不到提高,这导致一部分老师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一部分老师师德不高,责任心不强,不愿意帮助学生,导致大学里师生之间课外交往少,联系不够紧密,除课堂之外,学生很少能够接受老师的指导,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不能完全尽到,学生的困惑不能消除,使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产生厌倦。
  (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社会就业状况的影响。目前,社会的就业状况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学生看到,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他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多大联系,他们通常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与其现在学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不学,等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再说,那时需要什么再学什么也不迟。另一方面,现在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某些学生眼中“毕业即失业”。因此,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认为学好、学差都一样,到最后还是找不到工作,便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高校毕业生的分配体制改革、学生的双向选择,给了学生自由的权利,但也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为了在将来的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学生还自我加大了学习压力,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考研、考证、短训班之中,沉重的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焦虑、无奈,甚至让一部分人感到了学习的渺茫与无助,对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对学习也产生了恐惧感。

推荐访问:厌学 探究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