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革命与战争”的主题已渐渐远去,然而,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及安全问题却并未消失在21世纪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实践不但使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站了起来,而且为新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迎来了广阔的天地。重温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是要强调没有强大、精锐的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经济建设环境。
  【关键词】:毛泽东;战争;哲学;新形式
  历史发展到今天,“革命与战争”的主题已渐渐远去,然而,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及安全问题却并未消失在21世纪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实践不但使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站了起来,而且为新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迎来了广阔的天地。重温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是要强调没有强大、精锐的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经济建设环境。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哲学基础
  人民战争思想继承和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否认了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军队从建立之初就与反革命势力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如何在人民军队装备技术落后,部分官兵军事素质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击垮反革命势力、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他结合了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的革命形势,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以及“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提出了群众路线,广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中国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
  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入手,来考察群众史观在人民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在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土豪、分土地”的政治主张,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土地的需求,广泛地调动了农民阶级参加中国革命、积极保卫自己手中土地的热情。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主张将帝国主义陷入人民的包围之中,采取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方针,将人民军队与人民相结合,真正地实现了全民皆兵。歷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人民战争方针是有效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的重要原因。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强于自己数倍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尤其注重人民战争的作用,强调军民统一、官兵统一,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与此同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法理上确认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群众参与中国近代革命的长期实践中,赋予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极其丰富的内涵,为人民军队以弱胜强、攻坚克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人民是战争的主体。在以往的军事思想中,军队是进行战争的主体,人民只是战争的依附。然而,毛泽东独创性地认为,进行战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并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3]的科学论断。首先,人民是战争的兵力保证。任何战争都是需要人来进行,失去人民群众作为兵力的补充,战争将变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迅速败北。其次,人民是战争的物资保证。马克思认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战争的实质就是各方物力的比拼,而人民就是进行战争所需要的雄厚物力的生产者。随着战争的发展,人民在生产物资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
  (二)广泛地发动群众,进行政治动员。只是认识到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是还不够的,还要通过广泛地发动群众,将群众动员起来参加战争、支持战争,这样才能发挥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作用。毛泽东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4]对于怎样进行政治动员,毛泽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要将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只有让人民和军队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为谁流血,才能在战争中迸发出强大的斗志。其次,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才能使广大军民知道要达到战争政治目的的步骤和政策,才能让广大军民知道怎样去打仗。再次,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宣传。毛泽东认为,政治动员要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民众,靠团体,靠干部人员。最后,要多次进行战争动员。毛泽东主张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生活,把政治动员,变成经常性的运动。
  (三)广泛地采取“三结合”组织形式。要发挥人民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还要将人民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把钢刀。怎样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毛泽东进行了积极得探索,提出了“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即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群众武装组织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结合。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率领军队到达井冈山,把军队和地方的党建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使党组织成为人民军队的有力领导核心,为实施“三结合”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政治基础。1927年,毛泽东率兵攻占茶陵,并将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武装改造成正规红军,这样到了1928年,红军由不足1个团发展成1个师2个团,同时建立起新的工农政权即赤卫队游击队。“三结合”组织形式初具雏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更加强调“三结合”组织形式。八路军主力兵团实施机动歼敌的任务,其他武装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根据地保卫地方,破坏敌人交通线,开展游击战,配合主力兵团作战。在解放战争时期,“三结合”组织形式发挥出了强大的威力。1947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在清风店歼敌1.7万人,创展了晋察冀歼灭战新纪录。
  三、新形势下坚持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着眼于中国梦的实现,立足于建设强大人民军队,提出了建设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强军目标巩固国防。而坚持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对于当代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有着现实意义。
  战争的正义性未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所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争的正义性正是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只有进行正义的战争,维护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戴,才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在新形势下,我们在建设巩固国防的同时要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这样才能获得更广泛的人民支持,获得坚实的战争政治基础。在当代战争中,一些战争的非正义一方为了获得政治的主动权,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蒙骗广大人民,为非正义战争蒙上正义的外衣,因此,在新形势下实现强军目标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物质基础未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但是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我军总体的武器装备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将处于劣势。为了弥补这一种劣势,我们就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武器装备,实行人民战争,以充分运用人民的力量扭转战争的态势。在新形势下实现强军目标的建设中,我们应当继续坚持这一克敌制胜的法宝,谱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2 版,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 第 1031 页
  [2].《毛澤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 第 511 页
  [3].《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 第 509 页
  [4].《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 第 513 页

推荐访问:人民战争 再议 思想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