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进党盛衰轨迹看其未来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2008年3月22日,民进党在台“总统”选举中败北,重新沦为在野党。选后的民进党将向何处去,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对岛内政局、两岸关系深具影响,也令外界格外关注。本文试从影响民进党盛衰起落的一些重大、关键性因素,从民进党失去政权后的现状等层面,历史地、现实地对民进党未来发展前景作一初浅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台湾政局 民进党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105-07
  
  自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冲破党禁成立至今,已经走过20多个春秋。20年来,该党经历了盛衰的大起大落,先是在短短的13年内从一个成立之初不足万余人的小党,到2000年一跃发展成为拥有16万党员的第二大党,并成功夺取政权。执政后实力有了进一步上升,最高时党员数达50万之众,2004年获得连续执政;此后,该党由盛转衰,于2008年初在“立委”及“总统”选举中惨败,重新沦为在野党。未来民进党将向何处去?其发展前景如何?分析、研究民进党的盛衰史,观察、关注民进党的现实表现,无疑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影响民进党盛衰起落的几大关键因素
  
  民进党20多年来的盛衰、起落,其中虽有一些偶然成份作祟,更多的却是一些具普遍性、规律性的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
  (1)政党形象至为关键。民进党之所以在短短的10余年间成为执政党,之后又在发展到巅峰时走向没落,重新沦为在野党,政党形象作用关键。
  民进党组党之后,不断打出“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政治主张,高举着“清廉”、“民主”、“本土”的大旗进行政治动员,推动“民主化”、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黑金政治,积极鼓吹政党轮替。这些诉求引起了社会强烈共鸣,迎合了部分选民求新、求变的心理,符合民众特别是本省人的心声,有助于缓解本省人在整个权力分配体制中被边缘化的危机。加之民进党是个新兴政党,相较国民党的百年老店,形象清新,历史包袱少,草根性强,充满活力,擅长煽动民众、操弄议题、搞街头运动,外界普遍认为民进党更能代表劳工和社会弱势利益,其上台有助于推动民主改革、提高政府效率、消灭政治腐败。这些成功为民进党建立起优于国民党的政党形象,扩大了社会基础,为最终成为执政党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民进党上台后,快速蜕变。陈水扁独断专行的强人型决策风格,导致决策品质粗糙、政策摇摆、人事更迭频繁、各部门步调不一,改革难以为继,清廉、勤政、爱乡土等理念早抛在了脑后,实际表现与民众的期待有很大落差。民进党的腐败,无论是速度还是程度均远远超过国民党,短短不到8年时间,完成了国民党50年的腐败历程,爆出的弊案、丑闻,触目惊心。他们用尽手中的权利,巧取豪夺、买官、卖官、收受贿赂、利益输送、内线交易,2003-2007年间,公务人员贪渎起诉案件2624牛,起诉人数达7025人次,包括当局政务官及部会首长等在内的高官达424人,贪渎金额138亿新台币。自我标榜为“台湾之子”的陈水扁登上大位后,利令智昏、快速蜕变,扁及其家族深陷弊案,引爆百万民众上街要求陈水扁下台,重创了民进党形象。2008年3月大选前,民进党已是败像丛生,满意率及支持度均创下历史新低,民众普遍希望换人做做看。
  (2)温和路线相当讨巧。民进党成立之初,在国民党独裁高压统治下,其激进“台独”路线及街头运动对其早年发展确发挥过一些作用。但总体看,温和中道路线和理性问政风格更为讨巧,于民进党的发展有利。
  执政前民进党在历次选举中得票率总体维持在30%左右,但在两次“国代”选举及“总统”首次民选中,因走激进“台独”路线,大肆操弄“统独”议题,升高“台独”调门,得票率均低于30%以下。特别是1996年“总统”首次民选,“台独”大佬彭明敏出马角逐,明确将“终结外来政权”、“要独立”等作为文宣主轴。结果惨败,得票率仅21.13%,对民进党造成重大打击,选后民进党即出现分裂。
  经过这次惨痛教训,许信良在担任主席后,推动民进党由“台独”党向社会主流政党转变,淡化“台独”色彩,多次表明要维护“不统不独”的现状,尊重和承认现行“中华民国体制”,不另搞台湾“独立”。由于注意走温和中间路线,对“台独”主张进行包装,在随后的几次选举中民进党不仅保持了30%以上的得票率,选举成效亦不错。1997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一举控制了半数以上县市政权;2000年“总统”选举,陈水扁以“新中间路线”的温和面目,骗取了部分中间选民的信任,加之国民党的分裂,民进党成功夺取政权,得票率创记录的接近40%。
  执政后,民进党政绩不彰,为转移视线,稳固执政地位,其拼政治、拼选举,严重悖离“新中间路线”,2002年8月陈水扁明确提出两岸“一边一国”论,在随后的“总统”大选中将“公投”绑大选。陈水扁的行为不仅未能缓解执政危机,提升选情,相反使得选情紧绷,最后得益于“319枪击案”,一夕翻盘,以极其微弱的优势保住政权。
  陈水扁第二任期顽固地认为,之所以连续执政,得益于大力操弄政治议题。因此在“台独”道路上渐行渐远,“正名制宪”、“脱中国化”,提出“废统论”,宣布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行“台湾新宪法”的“台独路线图”,主张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重新定义台湾领土”,抛出“四要一没有”的震撼弹等,积极推动落实“法理台独”。结果付出了惨重代价:12席县市长骤降至6席,113席“立委”仅获27席,不足1/4,更重要的是失去政权,沦为在野党。
  (3)经济民生极其重要。民进党早期走以街头运动为主的体制外路线,诉求目标多是高度政治性议题,缺乏完整、可行的公共政策,予外界只会抗争、不会建设的暴力党、台独党印象,使其所能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有些模糊,限制了自身发展空间。
  1992年起民进党逐步开始政策转型,调整诉求重心,专门设立政策委员会,延揽专家、学者加人民进党,为其制定公共政策出谋划策。当年底“立法院”全面改选,民进党主打经济牌,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白皮书,涉及到经济发展、劳工政策、社会福利、文化发展、社会运动、教育制度、两岸经贸等诸多重要议题,这是民进党成立6年来所制定的第一套较为系统的以公共政策为主体的政策性文件,标志着民进党的诉求重点已转向公共政策领域。
  正是对民生经济等公共问题的重视,民进党取得了重大突破,在161席“立委”中获50席,接近1/3席次,得票率达31%。此役不仅使党内中间温和派系壮大,增强了民进党在体制内制衡国民党的资本和信心,更进一步确立了民进党第一大反对党的地位。
  1993年8月,民进党中央党部正式出版了《民进党政策白皮书(纲领篇)》,全面阐明民进党的各类政策主张,开始在政策领域与国民党展开

推荐访问:盛衰 民进党 未来发展 轨迹 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