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葬送大清王朝 大清王朝

  1911年,巴蜀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之前,光绪皇帝曾下诏,同意民间集股修建川汉铁路,全川响应。   没过多久,清廷忽然宣布铁路收归国有,此举招致川人激烈反对,直至发动武装起义。因调兵平息“川乱”,导致武昌空虚,革命党人乘势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两个总督的一次密谈
  
  1903年初夏,时任热河都统的锡良接到朝廷一纸调令:任命他为四川总督。
  锡良,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仕途从山西任知县开始,后担任河南巡抚,兼管河工事务,因整顿吏治,引进人才,大胆创办学堂和矿业公司而声誉鹊起。接到任命,锡良在赴任途中,行至北京,拜会了身在军机中枢的湖广总督张之洞。
  据《张文襄公年谱》载:这之前两天,张之洞刚刚送走了盛宣怀。当时盛宣怀正主持沪宁铁路向英商怡和银行借款事宜,张之洞与盛宣怀均热衷铁路,此番交谈,其内容大致可以想见。
  张之洞署理湖广总督后,先后建立了湖北枪炮厂、湖北铁路局、湖北纺织官局、大冶铁厂等,办教育,练新军,开埠通商口岸,是有口皆碑的洋务派代表人物。锡良与张之洞这次见面,商讨的话题也是铁路。
  锡良出了京城,行至正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即连夜起草了一封奏折,奏请设立四川铁路公司,文中称“四川物产殷富,艰于转运”,“川汉铁路关系川省犹小,关系全局实大。为今之计,非速筹自办不可。”
  锡良的奏折呈送京城后,获得了朝野的一片喝彩。光绪皇帝亲自批文,同意四川自筹资金修建铁路。商部颁行《重订铁路简明章程》,计24条,明确表示各省官商只要经过政府批准,都可以修建铁路,并规定华商可以集资参股。一时间,兴办铁路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1904年1月,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挂牌成立。川汉铁路预定路线是从汉口起,经宜昌、夔州、重庆、永川、内江、资阳,以达成都。全长约2000公里,需银5000万两以上。
  四川工商业并不发达,招募如此巨额股本绝非易事。在1905年1月18日锡良奏报的川汉铁路集股章程中,规定了铁路股本的四个来源:
  一是认购之股,即以己资入股者;
  二是抽租之股,凡按租抽谷入股者;
  三是官本之股,凡由国家库款拨作股份者;
  四是公利之股,系本公司筹款为股本者。
  四种来源中,以“抽租之股”为主要来源,抽取的办法是“凡业田之家,无论祖遗、自买、自受、自耕、招佃,收租在十石以上者,均按该年实收之数,百分抽三”。时人将这种抽租之股称作“铁路捐”。
  当时,几乎动用了一切宣传手段,张贴告示,印发传单,街道及乡村路口制作大幅标语,派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游说。为了使其通俗易懂,铁路公司还将租股与购股告示写成四声八句,类似于“打油诗”。于是,银票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川汉铁路公司。
  1907年3月,锡良奉旨调任云贵总督,后来担任东北三省钦差大臣,清帝逊位后告病休养。
  
  开对了处方抓错了药
  
  清末连续发生的中法、中日、八国联军侵华等几场战争,均以中国人的屈辱而收场。国人要求清廷采用立宪政体的呼声越来越高。1906年9月1日,清廷下令全国各地开始宪政的准备工作。
  1910年,清廷与日、俄、英、法等国再起争端,清政府依然采取软弱态度。16个省的立宪派代表聚集上海,组成了咨议局联合会,随即派出一个32人的代表团前往北京请愿。
  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裁撤军机处,成立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13名大臣中,满洲贵族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汉族官员仅有4人。这个以皇族为中心的内阁,时人称之为“皇族内阁”。
  对此,国人普遍感到失望,有部分激进者大为愤怒,极力倡导暴力革命。一份立宪派报纸也在社论中大发牢骚:“当欧洲人为成立议会而流血时,中国人却在浪费墨水。”这种愤怒情绪,随着“皇族内阁”执掌政权后具体政策的出台,迅速向全国波及。“皇族内阁”成立的第二天,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将此前已批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由国家收回,强行接管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的铁路公司,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签署借款协议,以路权相交换。
  本来,在修建川汉铁路的问题上,张之洞原先始终坚持自办。1907年9月,张之洞赴京入阁拜相,次年被任命为“督办粤汉铁路大臣”、“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置身于残酷的现实中,张之洞有所醒悟:川汉铁路公司成立数年,诸多关系始终未能理顺,只有向外国借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11年,盛宣怀升任邮传部尚书,上任之初即被摄政王载沣召见,盛宣怀也明确表示,铁路筑路权必须收为国有。他早已看出铁路靠官办不行,靠商办同样也不行。所谓“商办”者,其实还是权责分离、产权不明的大锅饭,各家铁路公司戴着现代企业的大盖帽,对西方企业制度却缺乏了解,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年5月,七品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石长信在《给事中石长信奏请亟定铁路干线为国有折》的奏折中,提出将铁路分为干线和支线两类,支线可由民间筹资承办,干线对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断非民间零星凑集之款所能图效,应该归于国有。
  显然,这是一出早已排练好了的双簧戏。摄政王载沣赞其“不无主见”,交邮传部予以评估。邮传部上奏表示完全赞同,并表示“经臣部与外务、度支部王大臣,再四面商,意见相同”。
  在收到石长信奏折后,短短五天时间,清廷就完成了从上奏、部议、复奏到下诏的所有程序,并以宣统的名义发出上谕,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
  
  辛亥年的最后一天
  
  1911年5月28日,川汉铁路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紧急商讨对策。到会股东722人,其中,立宪派人及其支持者占多数,也有少数同盟会员参加。这次临时股东大会是保路运动升级的一个转折点,铁路公司大厅中间搭起了一个又高又大的讲演台,签到处的长条桌旁,挤满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人,交通一度为之阻塞。
  针对清廷在铁路问题上的大变脸,会议决定了一条应急措施:在川人中选派口齿伶俐者充当联络员,赴京、沪、鄂、湘、粤以及四川省内各州县去游说宣传,争取最广泛的社会同情和支持。
  会议进行到中途,忽然有人大声喊:“合同书到了!”
  所谓“合同书”,指的是邮传部向英、德、法、美四国的借款合同,川人正为铁路收归国有、偿还路款遇到了麻烦而担忧,对于始作俑者盛宣怀充满了憎恶和怨恨,很少有人去分析借款合同的具体内容,而是情绪化放大到了极致。
  大家正在观望,只见有人飞步跑上了主席台,才开口说了一句“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立刻倒在桌案上失声痛哭起来,后来哭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一边哭一边踢脚、拍桌子,吼得屋瓦都要震动了。照料会场的八个警察也丢了警棍,伏在旁边一同号哭起来。
  这个悲惨的场面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有人站出来说话:“诸位这样哭也无济于事,要保路就得请愿电奏,才是办法。”一句话提醒了在场的股东,于是众口一词地喊道:“走,我们去抗议!”
  就这样,铁路公司的股东大会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川汉铁路的“保路同志会”。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搭起了演讲台,学生们组织了军乐队,吹着军号,奏响大小鼓点,招揽来无数听众……随后是罢课、罢工、罢市,直至发展成遍布全省的武装起义。
  为平息四川省的“叛乱”,清政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从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省抽调兵力增援,导致武昌城头空虚。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此时,“皇族内阁”成立还不到5个月的光景,这些没有任何政治抱负却又自作聪明的亲贵子弟,就这样丢掉了祖宗江山。
  选自《时代邮刊》

推荐访问:王朝 葬送 大清 一条铁路葬送大清王朝 一条葬送了大清王朝 辛亥革命之谁葬送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