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 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摘 要】对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的演变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现行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存在“分类遗漏”、“分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将球的状态划分为本方控制球、对方控制球、争球等三种状态,建立了争球状态、争球技术、争球战术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
  【关键词】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发展演变
  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是将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技、战术,按性质、区域、人数特点和作用相似的加以归类,明确各自隶属关系,并加以网络化。科学的分类可使人们对篮球运动技、战术体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区别篮球运动技、战术主体内容并正确把握认识这些内容,更深刻地去认识各类战术行动及相互间的关系[1]。本文对篮球运动技、战术分类体系的流变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尝试重新构建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
  1、篮球运动技、战术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
  随着篮球技术的发展、比赛规则的演变、竞赛制度的改革、运动员体能的提高,篮球运动战术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通过运动员在激烈的攻守对抗实践,人们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创新,把在篮球竞赛中所展开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的行动加以归类,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阵势多样、结构完整的篮球体系。根据篮球运动的对抗特征,通常将篮球运动技、战术分为进攻与防守两大系统,再根据参与战术行动的区域与人数,可将其分为个人行动、配合行动与整体行动3个层次,从而将战术方法和阵势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对这一分类体系,我们将它定义为篮球攻防二维分类体系,前苏联篮球分类一般采用这一方法,我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起借鉴采用这一分类方法。此后,篮球攻防二维分类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进攻和防守系统构成的整体。
  通过对篮球运动分类的思考,可以发现控制球的归属与技战术行动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苏联篮球工作者根据控制球的归属将篮球技、战术分为进攻系统和防守系统。一般而言,当本方拥有球权时运用的技战术行动划入进攻系统,而对方拥有球权时本方所运用的技战术行动划入防守系统。当一个队丢球时就全部转入防守、每个队员都力图很快地再掌握球,并且不让对方得分。因此,球队的战绩即依赖于进攻与防守战术的质量[2]。”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学校司编著的《篮球初级指导员教材》也沿用了这一标准,并明确指出控制球权对于战术攻防目的的决定作用:“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无论是进攻或防守,都是由很多的基本动作组成的。
  2、现行篮球技、战术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篮球攻防二维分类体系存在“技、战术遗漏”的问题
  篮球攻防二维分类体系是建立在控制球状态二维划分的基础上,由于控制球状态二维划分方法漏掉了双方都不控制球的情况,对这一期间发生的技、战术行动目的是争取获得控球权,谈不上单纯进攻或是防守,将这些战术无论是划分到进攻系统还是防守系统都是不合理的,如跳球战术,跳球首先是争夺球权的过程,跳球过程中总是蕴含着由球权归属决定的向进攻或防守方向转化的可能性,因而,在战术组织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攻防两方面的因素。当本队跳球运动员占有优势,战术设计时就侧重运用固定战术配合发动进攻;当本队跳球运动员处于劣势,战术设计时就侧重运用固定战术配合进行防守。再如比赛中出现的抢篮板球技术,也无法合理归类于分类体系中。如此多的技、战术游离于篮球战术二维分类体系,说明了这一分类方法存在着严重的“分类遗漏”的问题。
  2.2篮球技战术三维分类体系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篮球工作者意识到篮球攻防二维划分体系存在的不足,将攻防转换系统引入篮球分类体系中。攻守转换是指进攻、防守矛盾两方面分别以参赛的两个队为载体,在比赛的分分秒秒中,总是有一个队进攻,另一队防守,周而复始。攻守转换规律揭示篮球比赛中“进攻”“防守”是互相“转化”的关系。它揭示了参赛的两个队之间彼攻此守、此攻彼守、有攻有守、互为攻守而构成互相依存、互相对立的关系,对加强篮球攻守转换意识和丰富篮球理念有重要作用。但攻防转换强调的是球权在本方控制球和对方控制球之间的转换,依然没有认识到比赛中存在“双方都不控制球”的情况,强调比赛过程中“非攻即守”的一面,而忽视了争球阶段的“非攻非守”或“亦攻亦守”的一面。一方面用“控制球的归属”为标准界定了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另一方面用“控制球的转换”为标准界定攻守转换战术。“控制球的转换”是描述“控制球归属”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和“控制球的归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篮球技战术三维分类体系在分类中使用了双重标准,犯了“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错误。
  3、对篮球控制球状态的重新认识
  控制球分为个人控制球和球队控制球。根据2003FIBA篮球竞赛规则第23条: “当某队的队员控制一个活球或球在同队队员之间传递时为球队控制球。在对方队员获得控制球或在投篮或罚球中球已离开对员的手之前,是球队继续控制球”。根据这一定义,在不涉及投篮的情况下,控制球权只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本方队员或球队控制球,另一种为对方队员或对方球队控制球。在控制球队控制球期间,防守运动员利用打球、抢断球等技术力求取得球权,但只要防守队没有获得控制球,仍然为控制球队控制球。因此,在不涉及投篮的情况下,将球的状态分为本方控制球和对方控制球是合理的。但涉及到投篮和抢篮板球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4、争球状态、争球技术、争球战术概念的建立
  本文将比赛双方争夺控制球且任何一方都未控制球的状态定义为“争球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一切技、战术运用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控制球。控制球状态处于争球状态有两个条件:1)球为活球;2)比赛双方任何一方未控制球。根据这两个条件,抢篮板球、跳球过程中控制球状态为争球状态。而进攻运动员之间的传接球为进攻球队控制球,因而,控制球状态不属于争球状态。争球技、战术是指在争球状态中比赛双方为获得控制球而使用的技、战术行动的总称。根据这一定义,争球技、战术主要包括抢篮板球、跳球等技战术形式。任何争球技、战术必须满足战术运用在争夺球状态这一条件。
  结 论
  现行篮球运动技、战术分类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二维分类体系存在“分类遗漏”的问题,而三维划分体系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对控制球状态的认识不科学,忽视了比赛过程中存在双方都不控制球的状态。针对现行篮球运动技、战术分类在控制球状态划分上存在的问题,控制球的状态应被划分为:本方控制球、对方控制球、双方未控制球,引入了争球状态、争球技术、争球战术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篮球运动技、战术分类体系。新的分类体系为篮球技战术分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切特林,陈文彬,等译. 篮球战术和训练[M].苏联体育团体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6.

推荐访问:浅谈 演变 技战术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