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义性古文材料入题的选择题命题策略] 男生送命题图片选择题

  【关键词】多义性古文,命题视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1-0047-03  《历史教学》2011年第1 2期发表笔者文章“一道选择题的一波三折”后,引发一些同行的兴趣和讨论。他们认为“惟适之安”题修改过程的诸多考量很有启发意义,也指出本题在使用多义性材料方面存在科学性和严谨性的问题。
  “惟适之安”题是这样的:
  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有同行指出,“惟适之安”涵义是丰富的,未必就一定反映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因此,原题使用肯定性措辞——“反映了”是欠妥的。
  据查,“惟适之安”典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见《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他,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写下这段文字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原文节选如下: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译文: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再查《汉语大词典》,“适”字有适合、舒服、归向、刚巧、节制、遇见、满足等多种的词义。结合韩愈所处时代背景与其个人境遇,笔者以为这里的“适”解读为“适合”为妥,“惟适之安”可理解为是韩愈平复心境的自我安慰之词,即日常生活没有规律可言,只要自己觉得适合就可。
  问题是,严复为何引用这四个字作为其夫妻合葬墓的碑文?它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呢?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在试题未提供其他背景信息的情况下,对“惟适之安”的理解可以是多义的。它既可以理解为严复的思想“唯有顺应天演才安”,也可以按一般字义来理解,如“只有安逸才是合适的”“归葬家乡,叶落归根是合适的”“自己认为合适的就好”“只有人走(死亡)了,才是最好的归宿”。该墓最初是为其亡妻修建的。严复墓的夫妻合葬形式符合传统习俗,从祈望死者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看,使用“惟适之安”也还是说得通的。
  近年来在选择题中较多引用古文材料入题。由于其多具有多义性,除了要对古汉语进行必要注解外,还要特别注意在引用时考证其文字的特定语境与不同表述指向。就“惟适之安”具体所指,至今未见有关严复自身对此解读的记述。当前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推测它当与严复的“天演宗”哲学思想相关。“天演宗”汇通了中国古代“天道”“变易”哲学观念和西方“进化”“改革”思想,将生物和社会的演进概括为“天演”。它有探索复兴民族、富强国家之路的思考,也包括人世纷扰的情绪等。后者可能与他晚年意志消沉、老年丧妻等变故有关。
  从试题推论,命题者显然已意识到古文材料的多义性,并试图用“社会发展观”限定“惟适之安”涵义。由于原题使用“反映”一词是肯定式词语,如同仁所述,从学术上看似有严谨不足之嫌。笔者以为,如用“当反映”“可能反映”之类不定式词语可能更为妥当。毕竟,确保正选项的唯一性,是命制选择题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多义性的古文材料入题问题,国内同行近来也有所论及,但未见提出有效解决的策略。为此,笔者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与实践,认为因势利导其多义性特点,通过命题视角的改变,可有效化解其多义性的难题。以“惟适之安”为例,可使用下列策略:
  一、使用“当”“似”“若”“就……而言”“从……看”等限定词语加以界定,明确指向单一涵义。
  1.近代思想家严复手书的“惟适之安”意蕴丰富,当包含其孜孜追求的社会发展观。以下各项观点与其最为接近的是
  A.知足者常乐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答案:D
  二、指向材料的其他涵义,扩展问题视角,明确选项的唯一性。
  3.有学者认为,近代思想家严复手书的“惟适之安”可反映其社会发展观。若如此,就十九世纪末严复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而言,其中“安”可理解为
  A.自强求富 B.振兴中华
  C.天下为公 D.世界大同
  答案:B
  4.严复将“惟适之安”四字镌刻在自己的墓石上以明志。从严复一生思想最大贡献来看,史学界评价其“惟适之安”,通常认为严复之“志”在于
  A.提倡中庸和谐 B.主张天人合一
  c.推动社会革新 D.传承中华文化
  答案:C
  三、避开词性多义限制,挖掘和利用材料其他信息,拓宽命题视阈。
  5.严复让人把“惟适之安”镌刻在其家乡的自己墓前横栏上,当包含中国传统的墓葬观念。这种观念是
  A.安居乐业 B.国泰民安
  c.叶落归根 D.适者生存
  答案:C
  6.下图是严复手书题词。对这种文体首先举起批判大旗的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
  答案:C
  上述命题策略主要是改变问题视角,但仅局限于这一命题技术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正如聂幼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命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即史学视角的科学性和测量对象的特定性”。改变问题视角、保证学术严谨固然重要,但它们要服从于命题意图与考查目标:即如何体现甄别、区分和选拔的功能?怎样彰显“能力立意”以推动素质教育?
  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历史学科四项能力目标,对基于多义性古文材料命制的选择题给予相应的能力界定,还可以从史学方法及逻辑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分别归类,便于具体的操作与应用。然此话题不属本文进一步探究的话题,不再赘述。此外,如依据古文材料多义性命制具有开放性的非选择题,似更合适。这显然也是题外话了。
  笔者认为,本文上述的前两种命题策略围绕预设的相关考点与主题实施,可作为命题的主要方法。最后一种命题策略,因不再考查严复及其思想,需调整原预设的考点与主题,故作为辅助方法为好。
  总之,使用多义性古文材料作为选择题的命题素材,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制定合适的命题策略同时,还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周全考量、反复推敲。

推荐访问:多义性 古文 选择题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