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的短篇小说选_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摘要: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善于从平凡的细节里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寻觅人物心灵中的细微变化,追求生命里的片刻诗意。她的语言表述形式特别适合于呈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尤其适合于解读女性的心结,因此她的短篇小说带上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散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散文作为文学样式之一,具有独特的特质:篇幅可长可短,长于抒情和议论,并在抒情议论中阐述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简言之,散文是具有“真”、“美”、“灵活”诸多特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话语。具体说来,散文的写作特征为:没有相对完整和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是通过唯美的语言、或抒情或议论笔法来书写作者的人生感受。散文所提供给读者的只是唯美的意境和人生的哲理,而不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所以,散文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美丽的诉说,与主旨在于塑造人物、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在文体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各种艺术派别都会相互影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种艺术门类往往会向另一种门类敞开大门,使双方达到一种新的延伸和美学特质。以短篇小说而著称的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Catherine Manthfield,1888-1923),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来表现家庭生活的情趣和生命之欢欣,她以短小而活泼的小篇幅故事直面人生,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被誉为“英语短篇小说的风格大师”。曼斯菲尔德在创作手法上接受了契诃夫的特征,她从生活里的小事件入手,不具有奇巧的构思,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她更看重的是从平凡的细节里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追求寻觅人物心灵的细微变化,追求生命里的片刻诗意,而她的这种语言表述形式就形成了一种美丽的诉说,特别适合于呈现人物的心灵,尤其适合于解读女性的心结,于是,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里就带有了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具体分析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 篇幅短小而灵活
  在曼斯菲尔德创作短篇小说的时代,短篇小说这种文体样式并没有得到文坛和读者的认可。在当时的英国文坛,正流行着以长篇巨制反映社会生活的风气,而短篇幅的小说则往往会受到轻视,因此,当曼斯菲尔德最早的短篇小说之一《序曲》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批评界的指责。大多数批评家认为这样的作品篇幅过于短小,创作意图不明,只是作家信手拈来的一些生活片断和意识流而已。但曼斯菲尔德最终凭借着非凡的语言天赋给自己的短篇小说找到了读者。曼斯菲尔德一生发表了88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短则一两千字,长则至一万余字,而在这些短小活泼的篇幅里,曼斯菲尔德不去构思奇巧的情节,而是精心地描绘着她记忆中的街道、房舍、花园、海湾、沙滩、植物,使整篇小说充满灵动感,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新西兰国度,正如她在日记中形容的那样:“她应该是神秘的,仿佛在漂游。”而曼斯菲尔德在日记里写下《序曲》的创作意图时,也明确地表示出她的散文唯美倾向:“正如记忆中新西兰的那些早晨,乳白色的晨雾腾腾升起,遮掩了美,将它笼罩,而后雾幕又渐渐拉开。我想拨开雾帘,让世界看到我的同胞乡亲,然后再把他们隐匿起来。”
  二 无情节倾向
  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是叙事作品中描写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整个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是叙事型文学的主要形式,理所应当地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因此,故事情节就成了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主要条件。在一个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中,人物成长起来,事件清晰完整起来,小说的主题也将完美地烘托出来。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似乎并不关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她关注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她让小说里的人物经常处于一种非常自我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状态里,因此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故事情节,甚至是没有情节的,这是在曼斯菲尔德一开始步入英国文坛时就表现出来的一种写作倾向。为此,许多批评家曾质疑她的小说,认为这是一种零乱和无序的表述,而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小说。而曼斯菲尔德似乎并没有在这种批评之声中退缩,或转变自己的写作方向,相反,她还在坚持着自己的写作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的无情节化倾向也越来越凸显。如《花朵》一文中,通篇几乎看不出什么情节和人物性格,甚至也不太明白作者要诉说什么,只是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不知所云的内心独白:
  “她成为那房间的一部分,成为那一大束南方银莲花的一部分,成为那给微风直挺挺地吹起的白色挑花窗帘的一部分,成为那镜子、那白丝绒般的地毯的一部分。”
  还有就是对一位形象模糊的医生和一位名叫“罗伊”的男子的片断对话,只是当小说的结尾处出现了“我知道我们这回是逃不过去了,我真是这么想的,再说,这本是要命的事啊”的男女对话里,约略地可以猜出这是一对偷情的男女对于怀孕一事的担忧。所以,只有当这个结尾出现时,才显示了曼斯菲尔德小说里所运用的契诃夫式的结尾,这个结尾透露出事件的玄机,使整篇看似毫无章法的内心独白有了一个玄妙的解释。
  而《起风了》一文更是用大篇幅来描写刮风的景象,作者将这篇小说分为两个独立的片断,第一个片断描写了一个学钢琴的小女孩走在风里的感受:“尘土滚滚,像阵阵波涛,像簇簇乱云,大卷大卷的迎面扑来,还挟带着一点稻草、糠皮和粪肥的屑子,刮得人辣呼呼的。……不过布伦先生的客厅可安静极了,就像一个山洞一样”;第二个片断是描写一个名叫“马蒂尔达”的女子和一个名叫“博吉”的男子行走于海边的长堤上,他们感受着海风的吹拂,他们眼前的景象是:“海水水位在升高,浪头没那么冲劲了,海水不断捶击着那堵粗糙的石壁,把那些长满野草的水淋淋的石级都淹没了”,还有“一艘黑色的大轮船冒着一缕长长的烟,正在出海”,而对于这两个人为什么会在大风里行走,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作者一概都没有交待,但文中对于大风的描写却让人记忆深刻。
  又如,在《画册上的一页》一文中,作者描写了一位性格怪僻的画家,他居住在“一幢俯瞰河面的阴凄凄的楼房的顶层”,拒绝和一切女性来往。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集中于画家在顶楼上俯看到的楼下街景,特别他对于一个瘦姑娘的生活情景的关注:“她的从容、严肃和孤独,以至她走路的姿势,似乎都在表明她与这个成年人的世界从此断绝一切联系。”还有就是画家的癔想:“他坐在昏暗的画室里,感到疲乏了,一条胳膊搭在椅背上,呆呆地望着她的窗。”整篇小说里几乎没有情节,完全是叙事散文的章法。   三 大段的抒情段落的出现
  抒情笔法是散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抒情言志也是散文的主要写作目的,一段抒情文字的存在,往往会使某个特殊生活场面里的一瞬间凝聚了深广的生活内容,使作者的智慧得以体现,从而具有了哲学般的意味,而这些抒情段落也成为了散文的灵魂。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里,往往在正常的叙事过程中,作者会打断叙事节奏穿插进来一段抒情文字,使整个小说的叙事深化,也使小说里充满了散文蕴味。如在著名的《花园茶会》一文里,当作者写到花园茶会的小主人萝拉提着一篮子食物去看望死者的家属时,面对死者安详的脸,萝拉的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
  “他是奇妙的,美丽的。在他们欢笑着,音乐飘扬着的时刻,这奇迹来到胡同里,幸福,幸福。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在说。原来如此,我满意。”
  其实,对于年仅12岁的萝拉来说,她不可能有那么深刻的人生认知,但死亡似乎开启了她心灵的智慧之门,使她过早地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面对死者的时候,她不感到害怕,反而感到“一切都好”,“简直是神奇”,这突然到来的心灵感应,把小说从一个浅薄的贫富对立的主题提升到对生命的认知高度上,所以萝拉会对哥哥期期艾艾地说出:“人生是不是……”的半截话。
  同样,《幸福》一文中也有大段的抒情段落,如写女主人贝莎摆弄着水果的情景:“个儿浑圆的东西堆成了两座金字塔,……那深色的桌子似乎跟暗淡的光线溶为一体了,那玻璃盘子和蓝钵就像漂浮在空中”,“那堆柑桔和苹果被草莓染得粉红,还有黄黄的梨子,丝绸般的平滑,白葡萄被一串串鲜花覆盖着”,特别是对于花园里的那棵梨树,作者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花园尽头靠墙处,长着一棵修长的梨树,正盛开着娇艳的花朵,亭亭玉立在碧绿的天空下,似乎凝止不动。树下面的花坛里,盛开着红黄的郁金香,枝头花朵累累,正向着夕阳倒着。”这些抒情段落的存在,不仅使小说里出现了象征派的手法,更使得小说充满了抒情散文的意蕴,而作者本意也正是要通过这些娇艳的花朵来暗喻贝莎幸福之短暂和飘渺。
  四 语言的优美和意境的渲染
  曼斯菲尔德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我不但斟酌每个句子的长度,而且斟酌每个句子的音色。每一段文字的抑扬顿挫,我也要再三推敲,务求契合原意,与彼时彼地的情景和谐一致。每次完稿,我都要大声朗读,一遍又一遍,恰似演奏一首乐曲,务求表达得当,直至完全一致……我想写一首长长的挽歌……也许不是诗,可能也不是散文,几乎可以肯定,那是一种特殊的散文。”
  曼斯菲尔德已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一种“特殊的散文”;而在创作中对语言的精心历练的做法,也正是散文的又一大特征。所以,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里,读者看到的正是这种千锤百炼而又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语句,如《在海湾》里有这样一段关于花儿的描写:
  “琳达仰望着薄籽树上幽暗浓密的干枯叶子,望着树下隙缝处露出的蓝天。一种淡黄色的小花不时坠落到她身上。多美的花儿,真美呀!你如果把这种小花放一朵在手掌上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既小又精巧。每一片淡黄色花瓣都好像出自一双纤手的精巧制品。中央那小小花舌使花瓣成了小铃档形状。”
  为了让自己的语言看起来更加唯美,曼斯菲尔德喜欢在小说里描写美丽的植物,特别喜欢描写花朵,她笔下的花朵都是具有特定寓意的,如在《莳萝泡菜》里,作者让人物一出场就面对着一瓶假花,象征着眼前的一切是多么虚无;而在《阳阳和亮亮》一文中,在家人忙着布置晚会的时候,展现在阳阳和亮亮眼前的也是一片台布折成的虚假的红玫瑰花;《花园茶会》更是在一个玫瑰盛开的时刻召开,鲜花与山下那片破烂贫穷苦难的木棚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而在《稚气可掬,但出于天然》一文中,少年亨利给少女爱德娜找到的一处小木屋,简直就是一个花朵世界:“房子都很小,上面爬满了常春藤和各种藤蔓”,房前的草地上还盛开着缨草花、雏菊和长寿花,在这时,作者穿插进来的一大段抒情段落使整篇小说更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他呼吸的是她,所食所饮的也都是她,爱德娜的光圈追随着他,挡开了世界,或者使它所照耀到的一切都带上它自己的美。在你笑罢之后很久很久,我还能听见你的笑声在我的血管里上下奔腾。”
  文学批评家卡普兰认为,曼斯菲尔德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的探索者,其现代性“特别体现在‘无情节’的故事,把意识流溶入小说创作中和强调心理的‘瞬间’”两个方面,卡普兰指出:“我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与传统相悖,我认为在英国现代派中,女作家处于中心而不是边缘地位,曼斯菲尔德与伍尔夫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当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拥有了散文化倾向时,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其实已经很模糊了,从创作理论的角度来看,通过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实践,使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都得到延伸,于是它们二者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 伊恩·戈登:《未发现的国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蒋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矛盾身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李爱琴,女,1962—,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短篇小说 菲尔德 散文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