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器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_浅析民族器乐教学中兴趣培养

  摘 要: 在业余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业余器乐教学 提高兴趣 六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业余学习器乐的人越来越多,但半途而废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在高难度的技巧前退却之外,最主要的是丧失了学习兴趣。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学生在业余器乐学习方面的兴趣呢?我结合经验从如下六个方面作分析。
  一、制定一个合适的分阶段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但目标不能太远,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是对人的意志力的重大考验,绝大多数人会望而生畏,从而退却。只有将大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稍作努力便可达到的小目标,才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贝蒂・ B.杨斯著,《自我尊重的六个关键要素》)。
  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多方面的,社会上的业余考级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但要切记:考级是为我们学习音乐服务的,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考级。现在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就是为了几本考级证书,老师除了考级曲目外什么也不教等把学习音乐作为考级的俘虏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是本末倒置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采取另一种良性引导的方法:老师演奏(或放碟片)一些学生不久就能尝试的曲子(不限定考级曲目),并向学生讲一讲这些乐曲的意境或背后的小故事等,这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做一件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和做一件别人强迫的事情相比,前者的效率绝对要高得多。
  二、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任何一首乐曲都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或是作者的某种意图。我们应引导学生用语言去描绘或用动作去表现,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音乐欣赏水平。只有学生对音乐理解了,才有可能奏出比乐谱上记载的更多的东西,才会有兴趣去学习新的乐曲。对孩子们来说,理解了的乐曲就如一个个游戏,每学习一首新的曲子都是一种猎奇,每学会一首新的曲子都会有一种探索成功的满足感,这也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若反之会怎样呢?孩子们只会把一个个音符连接起来,他们所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音乐的美感消失殆尽,孩子的兴趣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明白:乐谱不等于音乐,我们所教授的是“音乐”而不仅仅是技巧,我们所培养的是音乐人才而不是音乐匠人。要知道,一个能把一首小乐曲演奏得特别优美的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比一个不懂音乐的学生靠苦练、死练拿到十级证书后所获得的心理满足要大得多,而从欣赏角度上讲,前者带给别人的美好感觉也绝对比后者要好得多。而这些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拥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却永远成不了音乐家的原因之一。一个心中没有音乐的人永远也演奏不出美妙的音乐。
  三、鼓励学生参加演出活动
  注意是演出而不是比赛。比赛固然可以参加,但那种一定要分个高低的做法并不适合每个孩子,而演出则不同,它几乎适合任何学生。因为它有很多种类: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大型的,也可以是小型的;可以是独奏,也可以是齐奏或合奏……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合适的演出,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非常重要,而这种自信与自豪又对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应用,学是学习方法。老师应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在器乐教学中,首先就要教会学生识谱。对于那些逐句逐音地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培养出一些“只会学舌的鹦鹉”。我们的学习通常有三重目的:(1)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并学习你如何能做得更快、更好、更轻松;(2)培养综合概念技能――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他方法;(3)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他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珍妮・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这三个目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指导了教学方法。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功底之后,应该能做到自主学习新的乐曲(包括正确演奏曲谱、理解曲谱,从而演奏出真正的音乐)。如若不然,则可视为失败的教学。
  五、尽量多鼓励学生
  多蒙西・洛・诺文特曾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对待孩子,鼓励比批评要好得多。不要担心过多地鼓励会让孩子骄傲,因为鼓励的具体方法和时间在你手上,作为一个好老师,你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鼓励方法。自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
  六、让学生多听多看
  只有在音乐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有时候,这种长时期的潜移默化甚至比找到一个好老师更为重要。这一点尤其需要家长的配合。一个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这一部分和遗传、胎教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后天培养的,这一部分就和他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知,音乐的学习其实也是如此。一个从来没机会接触音乐的人,你觉得他会有成为音乐家的希望吗?只有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看,再通过老师不断地讲解,孩子才会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不断理解音乐作品、不断地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对音乐的爱好。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以上所有的方法都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推荐访问:器乐 提高学生 兴趣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