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留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

  所谓的“留白”原是指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需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披蓑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不由地,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若也能如国画中恰当“留白”,留下学生思索咀嚼的空间,留下学生联想品味的时间,留下学生感受审美的心灵,中西方文学的博大精深、优美隽永更能感染和陶冶孩子们的精神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人格修养。
  一、在语言情感表达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鲁迅的犀利精辟、朱自清的淡淡忧伤、冰心的清丽婉约、泰戈尔的浪漫博爱......中外大家的美文齐聚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课堂上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样式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完录音、观录像或演完课本剧等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当代散文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生命解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生死、姐弟亲情的深深思索。记得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师展开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二、在思考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如在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看课文,自己独立思考,为什么我感到骄傲?我是一株怎样的树?从而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象,诗中的主题与深情,也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又如,在教《范进中举》时,教师提问:“胡屠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呢?是否一无是处?”,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三、在知识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授了《敬业与乐业》和《人的高贵在灵魂》后,让学生自己举一反三,归纳这一类议论文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学一篇,知一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应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四、在心理上留出空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形式主义为问而问,信口开河随意提问,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师应于无疑处设疑,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于枯燥无味中设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
  例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开场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的价值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异常活跃。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疑于无疑,平中出奇,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附中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浅谈 初中语文 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