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生命绝唱阅读答案【在感受生命绝唱中落实审美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感受美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审美共鸣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审美感受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王羲之说:“群簌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一般文学作品的欣赏,都是以品味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再创造新的形象,进行美的感受。可实际上,一般很难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有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照老师的讲解或参考资料而形成定势的,不能产生美的感受。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既能展示静态美,也能表现动态美,本身给学生带来形式美的感受。新鲜的感受必然会带来情感的荡漾。当学生通过感官,以心应物的时候,情感也就随之被激发起来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了人的情感。
  
  二、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品味美的曲词,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戏曲塑造人物形象有多种手段,但最重要的手段莫过于曲词。凡抒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叙述重要的情节,渲染环境中的气势,都离不开曲词的运用。抓住了曲词,才算抓住了这种艺术体裁的精髓。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向以本色著称,如王国维所称道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在欣赏《窦娥冤》第三折时,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曲词,体味这一特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同学展开想象和联想,自己是窦娥,蒙受不白之冤,面对屈死的厄运,如何痛、如何恨、如何悲愤诉说、如何指天骂地,诅咒这不平的世道。这形象思想是参与性的阅读,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体验,是同剧作家进行经验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阅读,可以使纸上的窦娥变成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反复诵读[端正好]、[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两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抗议。是对封建法制、秩序的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诵读第二场面中的[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的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听着断头台上窦娥的声声泣诉,就是铁石心肠,也会为她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的呼告热泪涌流。抒情为主的曲词,读时应当设想人物此刻的处境,并探究人物的感情缘何而发,使自己投入“规定情境”中。
  
  三、鉴赏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领悟美的艺术手法,让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窑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它是一切优秀艺术品的共同追求和最高级的审美特征。
  窦娥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她发下狠愿到底图的是什么?她既已成为地狱中的冤魂,平反又有何用?作为一个被黑暗吞噬了年轻生命的女子,除了幻想让天公证实她的冤情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她多么希望她的屈死能唤醒世人的良知,也让滥杀无辜的贪官污吏受到正义的惩罚!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采用浪漫主义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的情感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
  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始终是互相联系的。感情的内容和审美的理想才是能够点燃心灵的火炬。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浓郁的课堂教学艺术氛围,才会让学生进入美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进而创造美。

推荐访问:绝唱 审美 落实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