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_新课程理念下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

  摘要: 本文试对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作探析,旨在通过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较,进一步地对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作综合思考探究,真正培养学生具有整体的阅读感知和丰富人文底蕴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前言
  
  新课程标准区别于旧课程标准的最大特性,即它的核心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世纪的后半叶,中国的语文教学偏向工具说,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养成,忽视学生心灵的陶冶和情感的启发;对应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与问答式为主,通常把优美而完整的一篇课文支解为零碎的几个部分和若干个问题,追求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把它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而且过分拔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泯灭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唯标准答案是尊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呈现一种奴性。
  
  1.看法之一:阅读教学应是将文本视为阅读理解的对象与工具,对阅读文本的人文性的感悟应是终极目标。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说的核心理念为:一、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并且要以人的个性与精神的发展为重要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二、学生除了达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样重要。工具说的核心则是:一、采用结构分层的教学模式,理出文章的骨架,从而理清思路:二、注意字词句的字面意义的理解,还文本本来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与基调。
  新课程教学开始时,我们语文教师面对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因为没有一个标准,大部分教师如同一群没有石头却要摸索过河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水中趟着往前,心情是不安的,因为没人知道在自己的前方是平坦的绿洲还是凶险的淤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求稳而秉承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每篇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仔仔细细讲解过去,所谓的“对话”也就成了教师课前设置的一个个圈套,牵引着学生往里跳,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权威答案中显得苍白无力。多元、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都是虚无的,课堂里依旧是教师专裁,一个声音响到底。
  另一种状态,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过分倡导个性化阅读,甚至可以完全不顾及文本的题旨和思想倾向,美其名曰开放式阅读,我们把这类教师称为人文派。这类教师的共同信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曾有教师形象地比喻,文本就如同树干,读者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和感受就如同缠绕在树干上的藤蔓,藤蔓终究是绕树而上,并与之紧密相连的。这种任学生的兴趣、自由张扬的“放牧式”教学,迎后的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而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日渐远离方法、目标的指引所产生的野性。所以有人对阅读教学中学生从奴性走向野性的担忧,也就不能简单论为杞人忧天了。
  
  2.看法之二:阅读教学应扬长避短,既发扬传统教学中的“工具性”生成精髓,又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情
  操。
  
  前述两种极端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没有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肯定人文性并不能以削弱工具性为代价。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必须练就学习的一身好功夫,试想,没有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如何在学习中独当一面?培养学生科学而合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依托文本,一个连文本都无法解读的学生能汲取文本的精华,达到编者的意图,受到正确的心理感化吗?然而许多语文教师面对来自学生的关于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时,他们都会拿出“多读多写”的法宝,任何一个不是聋、哑、盲、残的正常学生,自然会通过反复地听、说、读、写的实践逐步增加自悟,而最终达到最佳状态,但这又何异于“熟能生巧”?
  那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观呢?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天职就是要努力寻找一套合理的阅读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本的把握达到与文本原作者的原始意图最为接近的状态,以实现提高阅读水平和道德水平的终极目标。
  
  3.看法之三: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以“任务型”阅读教学为目标追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核心理念,确立明确的目标:第一:获得“双基”知识提高阅读鉴赏技能;第二,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自己的人生,寻求更高更直的人生道路。这种阅读教学的目标其实也就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将由对文本知识的感悟而逐渐地转化为自己的内容,也就是说此种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通过这种阅读感悟,学生也能从中找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价值意义。这也是我们阅读教学所期望的结果。
  在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导入渲染还是泛读铺垫都是希望学生能主动进入鉴赏的意境,唤起他们鉴赏的欲望,积极地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合理见解,无论是从文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还是通过细节鉴赏领悟主旨,都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是倚赖客观文本的,并与文章的结构紧密相连的。因此,科学的鉴赏离不开理性的思索,必须做到披文入情,从文本的外在结构探索隐含在文本背后的主旨和情感指向。这是工具性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分开进行的,它们犹如一张纸的正反面,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深知应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请别忘了教师的身份――平等对话的首席,如果缺失了教师的引领,课堂就不能称之为课堂。我们力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想说的而且是会说的,不仅能成才亦能成人。
  任务型阅读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考试检测形式。它是根据阅读文本所提供的材料,通过整体阅读感知与梳理分析,要求学生就文章主题思想、背景环境、美句赏析等题型做主观笔答。它是在客观材料的基础上凭借主观的阅读运用想象、联想等方式专挖掘题目所隐含的信息与意义,从而使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协调统一。这也是值得我们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所关注的。
  
  4.结语
  
  阅读教学强调的是阅读,注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有适当的阅读方法与解题的条理性,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发挥联想与想象,作发散性的思考,使文本的内容更加富有深度意义。

推荐访问:几点 新课程 阅读教学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