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_如何打造“和谐课堂”

  摘 要:教学课堂由教师、学生、教材三大要素构成,要打造“和谐课堂”,就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从处理三者关系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和谐发展 民主 童心 小组学习法 同舟共济
  
  时下,祖国大地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教学之余我就畅想,教学课堂是不是也需要一种和谐?综合“和谐社会”的概念,我想“和谐课堂”应该是指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宽松环境。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只有和谐,才能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课堂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这三大要素构成,要打造“和谐课堂”,就必须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就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谈一谈我的一些见解。
  
  第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更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记得我们听过台湾两位专家上的两节课,课看起来上得很散,持续的时间很长,大概都有两个小时吧。可出奇的是这么长的时间内,学生始终是积极、认真、热烈地参与在其中。这不禁让我反思起自己的40分钟课堂。总结下来,我在听课本上写下了十二个字:民主自由,激情飞扬,童心无限。乍看上去两个台湾女老师年龄都不小了,大的好像近六十了吧,可她们上课的时候,充满了激情,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充分体现平等的原则,那些细微的动作是不加掩饰的、自然地流露出来:轻轻地握一下孩子的手,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轻轻地蹲下身来面对面地和孩子交流……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应该是人格最丰满、活得最快乐、最受人喜爱的人。陈如平专家说:“教师不应是园丁(剪枝修叶、扼杀个性)、不是春蚕(作茧自缚)、不是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是‘阳光’,要先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快乐起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带着微笑和童心告诉学生: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看来童心、童趣是决定着师生关系和谐的程度。我们没有必要老气横秋地去做点什么、语重心长地去说点什么。我们考虑问题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想,更要去做。把孩子在课堂上所想的也说出来,孩子一想:“呀,这老师怎么和我想到一块了”、“老师怎么也会玩这个呀”……无形之中,师生关系就融洽了。总结下来,课堂上,一定要有“真民主”,而非“做秀”,要有童心,而不是只用那“嗲声嗲气”的语调来代替,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这样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第二,生生关系的和谐
  
  学习虽然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但和谐的生生关系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比如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最提倡的“小组学习法”。小组学习法,也叫小组合作学习,即在教学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一般有两人一组、四人一组两种形式),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法”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小组内成员的关系或者是组合好小组成员。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按自然组或前后两桌就组成了一个小组,而是利用学生间的智力差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拓宽信息传送渠道,使中差生学有榜样,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改善课堂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淡化分层产生的“标签效应”,养成学生间平等,互助、互勉、互爱的良好品质。在合作学习时,一般由优等生当组长,以便充分发挥他们喜爱钻研,有强烈表现欲和创造性的优点。同时更应注意强化中差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起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这种小组的建立,客观上有较大困难,因为他们的性格爱好等多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时刻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小整体,“他有助于我,我有助于他”的情感形式,使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慢慢培养情感,成为班集体中一个稳定的小组。教师还应该加强巡视,捕捉各种有用信息,并以表扬的形式及时在组间传递,以激发起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生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最后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
  
  有人把课本比作“舟”,我想这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它就是学生进入知识海洋之舟。只是这个舟上坐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要想把舟行好,三者之间必须同舟共济,与舟共谐。就老师而言:首先我们不能视课本为无物,备课时要深入,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课本,不要怕课本,不要把课本当作是一种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让他们了解课本的本质。语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无非是个例子,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就通过一个个“例子”来体现。我们要确立好每堂课的目标(洋思模式),要引导学生重视“目标”、读懂“目标”,从整体上把握一组课文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在预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们形成做记号写体会的习惯:有难度、有意思的地方做个记号,读懂的地方写点自己的想法等等;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懂得利用“思考・练习”题明确学习要求,按其所提示的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中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思考,有的放矢地学好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学生、教材(课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这三者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更深层次地发展。

推荐访问:如何打造 课堂 和谐